保險,保不保險?

台灣人超愛買保險,有多愛呢?說出來你一定很驚訝,台灣人的保險滲透度竟然是全球第一,平均年繳保費八萬五千元,如果以平均國民所得五十二萬來計算,等於占所得高達16%,每人平均擁有二點一張保單。我二姐住在美國,她常說:「在美國沒有保險就慘了,生個病也會破產。」如果你親戚朋友常住國外,一定也有這樣的經驗,抱怨保險費花掉了他們一大部分的收入。所以我們都以為,老外保費支出龐大,錯錯錯!其實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比美國人還高,但保額卻只有老美的七分之一。

保險,保不保險?_img_1

許多人買了一大堆「人情保單」,卻搞不清楚自己買了些什麼,事實上,你已經買了許多重複保單而不自知。經常犯的錯誤是,以為保險是為自己而買,事實上,保險應該是為了所愛的人能有所保障而買。甚至把保險當理財工具,不斷追求「領回保費、領回更多」,事實上,你早已陷入「排擠投資」的危機中。

迷思一:理賠金越高越好

當你在買壽險的時候,通常只想到高額理賠金可以留給子女或另一半更多的財富,但你可曾想過,壽險真正的意義應該是:我如果出了狀況,我所愛的人會承擔多大的負擔?有多少風險?經過務實的計算後,才是你壽險應買的理賠額度。你應該計算的是子女獨立前或另一半獨自生活所需要的金額,是「多少就夠」,而不是「愈多愈好」。

迷思二:終身最好

台灣人喜歡效期無限的安全感,例如終身壽險、終身醫療險、終身……等等。其實,終身型保險,多半保費高而保障低,在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下,這樣的情況更是明顯。像很多人買終身醫療險,是因為深怕自己老了會纏綿病榻,但統計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過去十年每年平均住院天數不到五天(大部分醫療險只有住院醫療才給付,不是所有醫療治療通通都付),許多人繳了一輩子高額保費,到頭來,一年只省了三萬元,省的比繳的少多了。如果真怕長年臥病,那就等上了年紀再來保定期醫療險,千萬別陷入年輕時保費較低的迷思中,想想,把年輕時多年繳的保費,趁年輕機會多時間長,拿這筆錢去投資,透過複利創造的收益所給予自己的保障,難道不會更多?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剛生了一個孩子,你只要買一張二十年期的定期壽險就夠了,因為你只要保障自己萬一身故,孩子可以靠理賠金長大成人,而不用為孩子獨立後打算。假設你的小孩現在十二歲,請先估算他未來到哪一年可以獨立不再需要你的保護,壽險就買到那一年為止即可。比方說,你估計他到二十五歲時可以獨立,那就買十三年的壽險,不需要買到終身險。如果小孩十八歲了,那就買七年就好。保險買到需求的底限就夠了,你的口袋不是無止盡的聚寶盆,不需要超過底限標準,也不要追求最高標。我的想法是,幾乎所有的保險,都應該盡量「定期」不需「終身」,這樣才能用最少的保費,在最需要的時候,擁有最大的保障。

迷思三:把保險當儲蓄的工具,甚至當賺錢的工具

保險業者最迷人的說法是「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以及,買這張保單,未來可以「賺」比定存高幾倍的獲利。真實的情況是,「儲蓄險」保費高保障低錢領越薄,「投資型保單」保障金額低,投資部位低,盈虧還得自負。

買保險的時候,千萬不能老想著要拿回保費,甚至應該把保險當「消費品」,不要有想把錢拿回來的心態,就像我每次旅遊都會買些藥帶在身上以防人在國外突然不舒服,但我絕不會因為怕浪費想把藥吃完。保險也是,保險的本質,是買「萬一」,不是為了領回保費。這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信用卡的本質,是為了「消費」不是為了「理財」。即使保險業者把它設計成儲蓄型,仔細精算後,其實也只能「保本」,無法「保值」。因為保險年限通常非常的長,貨幣的通膨效應自然把獲利的部份給吃掉了,甚至,連「本」也變薄了。什麼是通膨?通膨的意思是,現在的兩百萬,在通貨膨脹率百分之二持續二十年的情況下,到未來只值現在的一百三十三萬左右。

除了通膨之外,以我理財的觀點來看,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不管是期滿整筆領回的,還是活愈久領愈多的年金性質儲蓄險,都得等到相當長的一定時間後才能領回,這中間如果家中有急需或更好的投資機會,一旦解約,連「保本」都保不住,捨不得賠付解約金很容易讓你眼睜睜看投資機會溜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說,資金「活水」,活水就是,讓資金可以流動的意思。


再來說「投資型保單」,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要「保險」、「投資」雙效合一?把部份保費挪為投資後,保障就低了,保險的功能就弱了。結果呢,投資還得「自選商品自負盈虧」,投資額又因為高佣金扣掉一大部分(很多投資型保單前兩年保費大約一半都是費用),聰明如你,自己直接找基金公司買基金還乾脆些。投資型保單如果在高利率時代,或許還可行,但是目前是低利率的時代,那就非常的不划算。你一定要仔細閱讀它的說明,第一,它不保證獲利,第二,保單的費用並不低,包括營業預定費用和帳戶管理費用,以一張年繳三萬六千元的保單來看,前兩年,這兩項費用大約就要佔到兩萬一千元與一千兩百元了,真正拿去投資的金額,甚至恐怕只有一萬兩千元。這就是我一向不喜歡雙效合一洗髮精的原因,用洗髮精洗完再潤絲,可以確保每一個流程的品質。

我曾經在節目中說我沒有買保險,結果被保險從業人員抗議翻了,其實嚴格來說,我是沒有買商業保險,但我買了勞保、健保,公司還幫我買了團保。我單身,需要的是意外險、定期壽險和定期醫療險,對單身者而言,意外險和壽險保障的是父母不會因為我的重大意外或身故而頓失經濟依靠,我父親已經辭世,母親是教師退休,在經濟上並不需要依賴我,而醫療險保障的是就醫上付不起的風險,我衡量計算過後,認為健保已足夠,真有缺口,我也應該能夠負擔。所以幾經思量,決定將來再買保險,現在先把錢拿來投資。也許我不是一個好的示範,但我只是對自己的資金運用有先後順序,買保險不是我現在的優先選項。我清楚自己口袋不夠深,也就是,錢是有限的,做了A就做不了B。過度的保險,會對理財產生排擠。

怎樣才算過度投保呢?簡單的雙十原則是,保費支出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障是年收入的十倍。一位年薪百萬的上班族,保費在十萬元以下,應該有一千萬的理賠保障。另外一個計算方式是,計算「應備」金額與「已備」金額的差額,差額才是所需購買的保險。也就是先計算你所愛的人,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妻子丈夫小孩,未來在你發生意外時,所需要的最低底限金額。比方說,十五歲的孩子,你想要照顧他到二十五歲,估計每年要提供他五十萬元,總計約五百萬元。但目前你已為他存了兩百萬元,那麼你需要買的保險,只要三百萬的額度即可。其餘,你想多為子女或所愛的人留下的財產,請用保險以外的理財方式給予。

我不是鼓勵大家不要保險,我是提醒大家不要「過度保險」,就怕你花了大錢保障低,傷了生活品質,又排擠了理財資金。

 

保險,保不保險?_img_2《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財經名主持人阿娟的私房理財術,教你投資穩穩賺!》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幼兒園 戒奶嘴 益生菌 長高 孕吐 人工受孕 黴漿菌 親子出國 尿布推薦 寒假 月子中心 配方奶 半夜發燒 懷孕初期

特別企劃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