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教養方式的評估中,那些漠視孩子需求、不照顧孩子情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幼稚園表現最糟糕,老師認為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應該參加特殊教育或留級重讀。若要求老師依照學生的依賴程度來給學生評分的話,則屬於「焦慮依附型」的學生當中,有90% 落在全班依賴程度較高的前二分之一;而屬於「安全依附型」的學生只有12% 落在全班依賴程度較高的前二分之一。此外,老師和同學對「焦慮依附型」學生的印象, 多半是比較壞、反社會、不成熟。

安全依附型VS 焦慮依附型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看到媽媽再度出現時都很高興,跑著回到母親身邊,有的孩子會哭,有的孩子會笑。安絲沃思將他們歸類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心理學家在過去幾十年間進行的實驗顯示,美國屬於「安全依附型」的孩童約佔60%。有些孩童看到母親再度出現時的反應並不溫暖,會假裝不理會媽媽、打媽媽、不由自主的大哭,安絲沃思將他們歸類為「焦慮依附型」的孩子。這個「陌生情境」實驗的結果顯示,孩童看見母親出現的反應,與孩童一歲前父母理會他們的程度,有直接相關性。有些父母隨時照顧孩子的情緒,一旦察覺孩子的需求就立即反應,那麼他們的孩子都屬於「安全依附型」。安絲沃思因此認為, 兒童在發展早期就與父母建立依附關係,會對孩子產生一輩子的心理影響。
幫孩子儲備自信
安絲沃思雖然主張早期依附能夠產生長遠影響,但在當時終究只是一個理論,還沒有人設計出能夠驗證這個理論真偽的可靠實驗。安絲沃思的研究助理艾佛雷特‧ 瓦特斯(Everett Waters)在1972 年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進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兒童發展博士。瓦特斯在明尼蘇達大學認識了艾倫‧ 西歐夫(Alan Sroufe)教授,西歐夫教授是該校兒童發展研究所的閃亮新星,他聽到瓦特斯談起安絲沃思的研究後,很快就接受她的想法與實驗方法,於是成立了實驗室,針對母親與孩子進行「陌生情境」實驗。沒多久,該校兒童發展研究所就成為依附理論研究的重鎮。
另一位與西歐夫合作的研究人員,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拜倫‧ 艾格蘭(Byron Egeland),他當時正在進行一項由聯邦經費資助、關於低收入母親與其子女的長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