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母嬰同眠與母乳哺育Ⅲ

在西方社會,認為母嬰該分開是一些宗教上、道德上、文化上長久累積下來的推論。

母嬰同眠與母乳哺育Ⅲ_img_1
圖片來源/Pixabay

許多因素影響了母嬰分開一說,包括:

1.人性本惡說,認為孩子如果不從小訓練管教,會被寵壞。

2.怕小孩看到爸爸媽媽在做愛。

3.有些媽媽承認為了控制家庭人口數而殺嬰,所以教會禁止媽媽與寶寶同眠。

4.社會價值觀認為要盡早讓小孩自律、自我控制、獨立。

5.專家的產生,父母養育小孩轉向醫生、專家求助。

6.過分強調夫妻之間的愛,認為不該讓小孩介入破壞。

7.過分強調新科技的優點。(認為配方奶優於母奶、會動的玩具刺激優於媽媽與寶寶之間的肌膚之親)。

在英國,約莫一世紀前,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生理學家─Truby King,寫了一本《英國的母親》,教導媽媽們如何當母親,書中建議母嬰分房睡且要照嚴格的時間表餵食與睡覺。在美國,Dr.John Watson全力支持與推廣此一論調,還加入心理學,認為這樣對小孩的身心健康來說是最正確的。Watson強調,晚上父母與小孩接觸越少越好,時間越短越好,如有需要,不要超過輕拍三下與額前一吻,其實這樣的論述在現代看起來是有些矯枉過正的。

之後陸續有許多所謂的專家,師承此一學派,加以發揚光大,甚至在媒體大力宣傳。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然而這些聲音被淹沒了,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父母被教導著如何順應時勢,訓練小孩,儘管父母們內心本能與這些所謂正確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之後的科學研究當然也以這樣的基礎論調去研究,無怪乎研究結果更加強了這些觀念是正確的!

據研究,全世界有44%至75%的媽媽是與小孩一起睡的。甚至說,除了西方國家,在其他國家沒有媽媽是跟寶寶分開睡的。而母嬰同眠的形式最常見的是寶寶挨著媽媽身邊睡在同一平面上。這樣對寶寶同時有觸覺、聽覺、嗅覺、視覺的刺激,與媽媽之間的互動。在UC Irvine 醫學院與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Mother Baby Behavioral Sleep Laboratory,針對寶寶與照顧者的睡眠,已經從事了20年的研究。

歸納母嬰同眠,短期的益處,對媽媽來說包括:睡得較多、對睡眠品質較滿意、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較有能力解讀寶寶釋放的任何訊息、奶量較充足、泌乳激素濃度較高延長產子間隔、很快的呼應寶寶的需求、對上班媽媽來說有較長的親子相處時間;對寶寶的益處包括:增加母奶量,時間跟次數都增加了、增加寶寶睡眠的時間、較少哭泣、對媽媽溝通的敏感度增加、淺眠時間(第1、2期)較多,深眠時間(第3、4期)較少,但就該年紀來說此現象是適當的、心臟跳動次數增加、減少睡眠第3、4期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清醒時表現較佳。

觀察的寶寶年紀是11至15周大,這些寶寶挨在媽媽身邊睡,晚上平均約1.5小時要喝一次奶。喝奶的時間與次數增加,對媽媽跟寶寶都有益。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雖然醒來的次數較多,對寶寶來說,可能就是這樣降低了呼吸中止發生的機率,對媽媽來說,雖然睡眠一直中斷,可是統計起來,媽媽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卻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母嬰同眠時,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也就是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媽媽也醒了。

一直以來,認為寶寶一覺到天亮,才是對寶寶健康最好的。其實這是不對的,一直處於深沉睡眠當中,寶寶反而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而猝死。撇開攸關生死不說,獨睡的寶寶,據統計,反而較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與睡眠問題。這些獨睡的孩子,長大上學後,也較容易被老師認為難以控制、較不快樂、還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也就是,一開始獨睡的本意是要盡早訓練小孩獨立自主,孩子反而因為嬰兒期沒得到該有的安全感與滿足,影響到日後的表現,適得其反。而與母親同眠的孩子,日後對自己較有自信,較快樂,較不怕與人接觸,較不容易有精神上的狀況。

作者簡介

陳鈺萍

東妍診所哺乳諮詢部主治醫師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培養雙語兒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這樣在家營造沈浸式英文環境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