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蘭嶼

二○○八年底,前往海上的明珠蘭嶼,且風且雨中迎接一個原味十足的新年降臨。

冬季是蘭嶼的淡季,旅客少,認識的蘭嶼比較接近它的原味素顏;而且就像爬山一樣,一定不是挑了好天氣才出發,各種天候,都屬旅程獨特的體驗;能夠感受蘭嶼冬季的風雨寒冷,感受達悟族人順應著自然的生活,或許也是一種旅行的難得和必須。

蘭島,冬雨

旅行中遇雨,許多戶外活動勢必將無法照計劃進行,或被迫取消。只是,也許可以看待成是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咀嚼回味的機會。

我們抵達蘭嶼,投宿在漁人部落的第一個晚上,窗外的風聲隨著冷氣團的南下逐漸轉強,屋外涼台上的一串貝殼風鈴不住地叮噹作響。夜半聽著淅瀝的雨聲時而清脆、時而如萬馬奔騰,敲打著鐵皮屋頂,伴著水流聲與附近水芋田裡的陣陣蛙鳴鼓譟,墜入夢境的過程,頗為詩意。

這陣鋒面帶來的風雨, 並沒有隨著鋒面到臨而趨向晴朗穩定。我們觀望著天色,常在雨勢稍歇時就興沖沖地穿好鞋襪、拿著雨傘出門,往紅頭徒步而去;卻又在一陣強風驟雨的追趕中,落荒折返。有一次我們沿著環島公路步行到紅頭國小的海邊,下到礁岩的潮池邊上,聚精會神地觀察著小魚、螃蟹,和貝類,一片雲朵飄來,我們就被一陣傾盆大雨困在一處涼亭。

蘭嶼冬季的天氣,感受些微天候變化的反應太靈敏了,對於鋒面來襲時的風勢和雨勢,實無法抱持過於樂觀的想像。

在這些等待雨停的時間裡,我們看了好幾本書,講述習俗與故事。小咕嚕也有足夠的時間沉澱心思,萌生許多創作的靈感。

前一天下午在八代灣沙灘上觀看的拼板舟,以及在家門外殺魚、洗魚、製作尖嘴魚魚乾的達悟族叔叔,開始在腦海中發酵,加入他自己的想像,出現在他充滿童趣的畫作當中:達悟族的男人划著各式各樣裝飾的拼板舟,在陽光下、在就著月光的夜晚,點著燈、燃著火把出海捕飛魚。

或許,也該感謝這些天候不佳的時間留白,讓我們看到小咕嚕在特殊的生活經驗觸發下,十分豐富的想像。

原味,蘭嶼_img_1曬魚架:達悟族人吃魚通常會先把魚剖半曬乾,吃起來較紮實有味道。

拼板舟

十月和十一月份,我們去台灣博物館看了兩次百年物語展,小咕嚕總是在達悟族拼板舟的展示前駐足流連許久,再聽我們講述好幾個拼板舟與捕飛魚的習俗祭儀,才肯離開。阿德和我猜想,在他內心,對於雕刻精美的拼板舟,已悄悄凝聚了難以言喻的崇慕和景仰。

確實,拼板舟懷著某種讓人難以移開目光的魅力。二十一或二十七塊木板拼合的船身,精雕著達悟族的圖騰:太陽(眼睛)、人、海浪,漆成鮮明的紅白黑三色,船首船尾裝上了雞毛飾品;拼板舟有了「眼睛」和「頭髮」,彷彿也有生命。除了是生活中的實用工具,還兼具雕刻藝術之美,並且蒙著一層禁忌的神祕、某種程度地接近信仰的虔敬。這趟旅行,幾乎就是為了讓咕嚕親自領會達悟族的拼板舟與海洋生活而來。

當拼板舟靜立著停歇在八代灣的海灘上,彷彿就已被賦予了真實的生命。此刻,它只是在黃昏時斜陽浸染的溫暖色調當中,暫時小憩。

雖然現在蘭嶼有部分家庭已經有動力船,但是絕大多數的家庭,主要還是仰賴一人或二人的拼板舟dadala出海捕魚的。

十人大船(chinurikuran)是屬於船團共有的,船團的組成過去是一個家族,現在可能是好幾個家庭。如今每年二月初十人大船的新船下水祭,已改為蘭嶼的六個部落輪流舉辦。今年輪到野銀部落。

野銀新造的十人大船,停放在村長的家,尚未完成上漆。

沒有雕刻的拼板舟稱為「白舟」,不需經過祭典就可以出海捕魚,捕魚時也比較不須遵守諸多的禁忌和限制。有時也會看到漆成其他顏色的拼板舟,猜想主人應該是屬於比較年輕的一輩?

原味,蘭嶼_img_2左圖:划著拼板舟在月光和星夜下,點著火把捕飛魚的達悟族叔叔。
右圖:白天划著船首插有雞毛裝飾的拼板舟,在海上捕飛魚的達悟族叔叔。他特別畫上一枝長長的的「舵」,表達他對舵的功能的了解,因為出海的拼板舟都要裝上舵,才能控制方向。
原味,蘭嶼_img_3左圖:八代灣紅頭部落的拼板舟。
右圖:野銀新造的十人大船,停放在村長的家,尚未完成上漆。

船屋

以礁石疊砌、茅草蓋頂的船屋,是拼板舟不使用的時候在海邊遮風避雨的家,避免拼板舟在過度的風吹日曬雨淋當中折損。

在蘭嶼西邊,現存的船屋數量已經不多;東邊的東清部落、野銀部落、以及北邊的朗島,仍以拼板舟捕魚為主,則可見保存完整壯觀的船屋群。

在過去,祭典開始前至祭典期間,船屋是十人大船船團成員夜晚一起過夜的地方。

達悟族的孩童則教我們,下雨時,船屋是海邊躲避風雨的絕佳處所。

原味,蘭嶼_img_4左圖:野銀村的小朋友帶我們造訪的這間傳統家屋前面有三塊靠背石。
右圖:躲在這塊大礁岩的凹面,真的淋不到雨。
原味,蘭嶼_img_5雨點來得又大又急時,兩位男孩教我們在礁岩的凹洞和船屋底下躲雨。

跨越族群的友情

抵達位在蘭嶼東岸的野銀部落,風勢遠比島嶼西邊更為凌厲,不只扳弄著門喀答作響、鑽過窗戶的孔隙不斷呼嘯嘶吼、刮在臉上時還鋒利如刃,深深刻畫了老人臉上歲月的線條。

午後雨勢稍歇,一群剛從東清國小放學返家的孩童,在巷弄間呼喊。我們尾隨著,加入了他們的遊戲。

五年級小哥哥帶頭進入一間無人居住的傳統家屋鑽爬、探險。小咕嚕和小瑀魚也在歡笑聲感染之下,加入了屋頂上的嬉戲。

達悟族的男孩從讀蘭恩幼稚園時就開始參與招飛魚祭等祭典、乘著阿公的拼板舟隨大人出海,在觀看與實做中傳承著諸多謀生技能、該遵守的禁忌與生態知識。

在冰冷的海風夾雜著細雨的掃颳當中,我們尾隨著小朋友去礁岸潮池間釣魚。帶頭的小男生先在溪溝邊抓了小蝦裝在寶特瓶裡,摸出路邊預藏的釣線和魚鉤之後,掛上小蝦當作釣魚的餌。有時也會向正在海邊垂釣的伯伯或叔叔討餌。

潮池邊的遊戲對小咕嚕而言是個很新的體驗,他看得十分忘我,不管風雨有多強他都捨不得離開。雨點來得又大又急時,有的小朋友先回家了,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兩位男孩教我們在礁岩的凹洞和船屋底下躲雨,果然是絕佳絕妙的避雨處。

這兩位小哥哥告訴我們,往林投林中,還有一處完全沒有風雨的地方,有一棵大樹長著神奇的紅果子,我在腦海浮現了「祕密基地」一詞,問他們是否是他們的祕密基地呢?他們欣然帶領我們往林投林鑽,果然裡頭別有洞天,是一片茂密的熱帶季風雨點來得又大又急時,兩位男孩教我們在礁岩的凹洞和船屋底下躲雨。

林,有一棵大樹底下完全無風也無雨。撿拾了我和阿德說不出名字的果實,繼續跟著他們走在泥濘的小徑。兩位小哥哥不時拿出打火機點火,他們會辨認一種莖葉表面長了毛的植物,皮膚接觸到會又刺又癢,所以點火燒掉那些細毛。雖然說不出植物的名字,但是名字對他們不見得有意義,觀察與認識植物的實用,是適應及求生,好佩服他們小小年紀,就具備諸多野外能力。

認識這些達悟族的小朋友,是我們在蘭嶼的旅行中,覺得最有趣也最難忘的回憶了。

兩位小哥哥跟我們約好明天一大早起床一起玩。我們原以為咕嚕和瑀魚六點多起床算是很早起的,不過跟著阿公一起住在傳統家屋中的他們,居然是四點多就起床,烤地瓜當做早餐。

原味,蘭嶼_img_6左圖:這是朗島國小教學用的傳統家屋,屋前立有兩塊靠背石。
中圖:野銀保有全蘭嶼最完整的傳統屋群。
右圖:拜訪施雅春爺爺,參觀木雕作品。

傳統家屋

在野銀部落投宿的民宿剛好位於地下屋群的右下方,從走廊陽台望出去,可以飽覽整片依著山勢羅列的傳統屋。民宿有提供傳統屋的住宿選擇,我們本來很期待住在傳統家屋的新體驗,但是這幾天且風且雨,考慮咕嚕和瑀魚還小,所以將住傳統屋的願望留待下次。

達悟族的傳統家屋主要由主屋、工作房、涼台三部分組成,戶外庭院的平台立有曬魚乾的飛魚架,以及達悟族的天然沙發:靠背石。

達悟族的小朋友帶我們穿過小路,到一間老爺爺和老奶奶已經過世許久的傳統家屋去探險,雨勢變大的時候,就一起躲在主屋的屋簷下避雨。

屋簷非常低矮,咕嚕和瑀魚可以站起身,但是大人只能以蹲踞的姿勢活動。門的入口更小,咕嚕和瑀魚都必須彎下腰才能進出,大人則必須用爬的進出。屋簷底下掛著許多迷你豬的下顎骨,以及日常使用的工具。

★在野銀部落和朗島部落,穿梭在傳統家屋群時,看到仍保存完好、實際居住的主屋中,並不是所有的屋簷和門口都這麼低矮。有些屋簷和出入的門口比較高,甚至成人可以站立著活動。當時心中浮現一個念頭:是否越傳統、越古老的家屋,屋簷就越低矮,門的開口也比較小呢?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解答我的疑惑。

其中五年級的小哥哥和一位中班的小男生說,他們是從小就跟阿公一起住在地下屋的,天氣熱的時候就直接睡在屋簷底下,冬天天氣冷才會睡在屋子裡。

阿德輕輕滑開一扇推門,彎著身子進去裡面拍照,發現屋內還保留著許多生活的器具:老爺爺留下的藤帽和藤盔、鍋子、碗盤,室內高掛著許多山羊的角和豬下顎骨,代表著家庭的財富。室內的地板與木門都因為長久使用,摸起來質地十分地光滑細緻,不知道傳了多少代,也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阿德找到一支蠟燭和打火機,帶頭的五年級小哥哥點起蠟燭,咕嚕和瑀魚就跟小朋友們一起圍著蠟燭溫暖的火光說話。在搖晃的光影中,我稍稍看清楚了屋內的陳設:宗柱以內似乎是貯物空間,擺放著非常多的器物與工具;宗柱以外到三扇左右滑開的木門之間,是平常居家活動的主要空間及冬季就寢之處;二年級的小哥哥說,屋子裡面最旁邊的兩側是「烤地瓜的地方」,應該就是日常炊事煮飯的爐灶。

幾年前第一次來蘭嶼,曾經進入朗島國小的地下屋模型,只是木頭簇新粗糙,裡面空無一物,很難了解其中生活的原貌。這是我第一次進入真實的地下屋裡頭,在溫暖的空氣與燭火醞釀的氛圍裡,我常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兩位老人家猶在世,只是暫時外出工作尚未返回。

隔天下午,我向阿德表示,有一股直覺始終盤據心頭,讓我很想再進去那間傳統家屋靜靜地觀看。剛開始我們抓了方向尋覓許久,總覺得走在疊石小徑之間,每一間傳統家屋的外觀看起來都很相像。阿德回憶著達悟族小朋友帶我們穿梭的路線,重新走了一回,終於找到那戶傳統屋時,天色已開始微微轉暗。我感覺著一份不是夢境的滿足,不想再進屋去打擾的寧靜。只在外頭探看外牆上燒鐵器的炭窯,默記下它的位置,便轉身離去。

離開野銀之前, 在往蘭嶼氣象站的路途上俯瞰野銀部落的傳統家屋群,現在野銀部落的傳統屋與現代化的水泥房子所佔面積大約是一比一,不知道下一次再來是否會有變化?

朗島部落也有一整區的傳統家屋群,有許多已經損壞,無人居住,有些主屋的外牆已經使用水泥築牆。但野銀部落的小朋友帶我們去玩耍的那間主屋外牆,還完全是由珊瑚礁岩和鵝卵石疊砌而成。

有時候會隱隱地有一種感覺,傳統家屋似乎隨著老人的凋零,漸漸在時間中流逝。我想,這片依然完好的傳統屋舍,傳承著達悟族祖先適應熱帶海島環境的生活智慧,讓我們得以管窺一種橫跨時空不墜的生活方式。

朗島的木雕

兩個孩子對蘭嶼最初的認識,其實來自爸爸收藏在櫃子裡面的木刻拼板舟與迷你豬的獠牙。從拼板舟和豬牙開始,阿德慢慢講述著爸媽在許多年前來蘭嶼,造訪朗島村一位擅長木雕的施爺爺,帶出達悟族的習俗和生活故事,也答允要帶孩子去朗島拜訪木雕爺爺。兄妹倆非常仰慕爺爺工作房內大大小小的木雕小船,爺爺還送給兄妹倆許多美麗的貝殼,並且為我們禱告,祝福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

此行我們還在朗島國小遇到正在上木雕課的小朋友,也在牆上發現許多精彩的作品。並且在自然學友之家,遇見一群正在傳承織布技巧的婦女。達悟族的織布機與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的主要差異,是沒有經卷軸,而且織布紋會在反面。也讓小咕嚕和小瑀魚大開眼界。

傳統風味餐

離開蘭嶼前一晚,民宿主人為我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施爸爸和施媽媽忙了一個下午。

施爸爸下午在海裡捕到很大尾的虱目魚,以及許多條尖嘴魚,魚網都破了。傍晚我們散步回來時,剛好遇見他蹲在門口殺魚。海水虱目魚可以長到非常大尾,肉質比較結實,刺較少,魚骨頭都是青綠色的,與養殖虱目魚不同。水芋梗和地瓜葉都是施媽媽下午去田裡採的。

雖然天氣漸漸好轉了,卻依舊沒有出太陽,而且海上風浪仍十分凶險,可以想像施爸爸去海裡捕魚應該非常寒冷。

最後一天早晨跟民宿主人道別後,在蘭嶼航空站等待班機返台時,還有一段因天候不佳、關閉起降、班機停飛,我們差點就要滯留在蘭嶼的小插曲,不過,終究很幸運地「吊機尾」補位到當天最後一班飛機。

同樣是引擎加速的強烈震動,猛烈的氣勢、巨大的噪音,起飛時,我的惴慄不安卻混合著更多可以順利回家的興奮。

原味,蘭嶼_img_7從上面順時針下來是:炒地瓜葉,紅燒虱目魚肚,一種很大的陸蟹,炒水芋梗,紅燒虱目魚肚,小章魚與沾醬,中間是水煮的虱目魚切片。右下方是地瓜和白飯。

後記

隔了一段時日才有空餘整理蘭嶼的日記與文字。好奇妙的是,總覺得一打開檔案,就是拂面的海風呼嘯著,帶來一股濃重鹹腥的魚味,從記憶的深層被牽引。

距離上次和阿德一起來拜訪蘭嶼,已經整整六年。所有的記憶,幾乎歸零。

安排這次旅行的濫觴,是小咕嚕在幼稚園「認識台灣原住民」之後的延續,以及去年深秋兩度在台灣博物館觀展中,他對達悟族文化展現的疑問好奇。這次的旅行,幾乎就是這樣來的。行前並不確定帶著咕嚕和瑀魚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旅程的所有規畫。離開蘭嶼時,很慶幸我們感到十分滿足、滿心的喜悅與收穫。

二○○九年元旦

原味,蘭嶼_img_8白象文化《行走,儲藏愛》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人工受孕 孕吐 益生菌 懷孕初期 半夜發燒 黴漿菌 幼兒園 配方奶 戒奶嘴 月子中心 長高 親子出國 寒假 尿布推薦

特別企劃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