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

新手父母迎接孩子來到這個家庭雖然充滿喜悅,但是面對一個新生兒確實會有很多煩惱,與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篇列出了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家有0歲兒千萬別錯過此篇。

抓狂事件NO.1 寶寶哭不停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1

哭泣是還不會說話嬰兒的語言,也是他們傳達某種訊息的方式,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需求或是心理上的反應,也有可能是病理的狀況。國外曾做過一個有關嬰兒哭泣的研究,找來兩組6個月前的寶寶,一組是寶寶一哭就給予回應,另一組則放任寶寶哭不給回應。實驗的結果顯示,馬上獲得回應的寶寶在6個月後哭泣的行為較之前減少,放任組則是哭泣的頻率依然沒有降低。所以當寶寶哭不停時,建議家長先用擁抱或溫柔的語言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之後再找出原因來因應,這樣做有助於孩子日後正向情緒的發展。

新生兒常哭的原因一般以生理上的需求為多,像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來提醒照顧者他的需求。這時家長就要檢查寶寶的尿布、衣服棉被是否過少或過多,看看寶寶是否有想喝奶的樣子,通常排除上述的原因後寶寶就不會哭了。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傾向負向的本質,俗稱磨娘精型的孩子,這種寶寶會較常用哭泣來表示他的情緒,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產房護理長梁慧婷表示,面對這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因為這類寶寶對安撫及安全感的需求很高,所以當孩子哭泣時,可以將他抱起來拍一拍或是輕輕的搖一搖,或是面對寶寶的臉,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並用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2

等孩子約4、5個月大後,爸媽可觀察什麼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及讓其情緒穩定下來,例如輕柔的音樂、故事CD或是手握的玩具等,當孩子鬧情緒哭泣時就可派上用場。而至寶寶接近1歲時,已經可以初步理解大人說的話時,就要透過教導讓寶寶學會哭不能解決問題,愈多正向的鼓勵,哭的頻率就會慢慢降低。

此外,除了生理因素外,爸媽也不能忽略病理的問題,同樣也會造成寶寶哭泣,而且哭泣的情況會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如果寶寶一喝奶就哭,有可能是鵝口瘡的問題,鵝口瘡通常症狀輕微不需要特別處理,過一陣子就會自行消失,但若寶寶因此哭鬧不安影響食慾,就需就診;為了減少鵝口瘡的發生,建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在餐後可以喝些水漱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而3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如果在晚上出現間歇性的啼哭,有可能是腸絞痛引起,這是腸子脹氣所引發的,家長可在嬰兒腹部局部按摩或餵奶後將寶寶抱直拍氣讓其打嗝,即可改善脹氣問題,通常嬰兒長大到3個月後,此症狀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寶寶出現間歇性嚴重的哭鬧,且哭鬧時間愈來愈長,有時會合併嘔吐的症狀,很可能是腸套疊引起,需立即送醫治療。

抓狂事件NO.2 寶寶不喝奶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3

針對寶寶不喝奶的問題,江國樑醫師認為家長不需太過緊張,因為一方面孩子在約4、5個月以及6、7個月大開始接觸副食品時,都會多少出現厭奶期;另一方面寶寶漸漸長大,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如果喝奶吃東西時外在環境的干擾多,就容易不專心、想玩而不想吃,但其實只要寶寶的大小便正常,偶爾一兩餐沒有正常喝奶是沒關係的。以下提供常見厭奶狀況的解決方法讓爸媽參考:

◎厭奶期:江國樑醫師表示,嬰兒第一次的厭奶期大多發生在4、5個月大的時候。這時期由於生長的速度減緩,需要的熱量比以往少一點,所以對母奶或牛奶的需求也會減少,家長可先觀察寶寶,通常寶寶精神活力皆正常,只是不愛喝奶,則不需要太過擔心。不過梁慧婷護理長表示,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可能是對喝慣的牛奶味道厭煩而不想喝,這時可將原來的A牌配方奶加上B牌配方奶一起沖泡,讓味道略為改變,新穎的味道也許可以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副食品的影響:第二階段的厭奶期大多發生在寶寶6個月大左右、開始接觸副食品時。有些家長過早讓孩子吃市售味道很甜的果汁泥等副食品,當副食品的吸引力比喝奶還要強時,寶寶自然就不想喝了,所以建議添加副食品的初期,以食物自然的味道為主,不需要特別添加鹽糖等調味料。

而副食品的添加順序,要從流質、半流質、軟食到固體食物循序漸進,建議家長以新鮮的食材製作,因為市售有些嬰兒果汁、果泥含過多糖分,有的還添加了香精、防腐劑等物質,對寶寶的口味養成以及健康都不佳。

當爸媽提供孩子一種新的副食品時,建議隔2~3天再嚐試新的食材;而孩子對某種食物抗拒時也不需要馬上換,可試著改變味道。例如孩子不喜歡紅蘿蔔泥的味道,可以添加南瓜讓味道甜一點;蘋果汁原本是2/3水+1/3蘋果原汁,孩子不愛喝,可以改成各添加一半讓濃度增加,也許孩子就喜歡喝了。大約在1歲後,為寶寶料理時,就可以少量添加一點點調味料,且可運用食物顏色與圖案,促進孩子的食慾。

◎外在環境干擾:吵雜的環境、電視的影音效果、一大堆的玩具等,這些外在環境的干擾,也會影響寶寶喝奶及吃副食品的專心度,媽媽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餵食,或是將寶寶包在背巾內餵,比較容易專心喝奶,如果寶寶想玩不想喝,也可以讓他先玩,玩累了就會想喝奶了。

◎長牙:寶寶長牙時會不舒服想咬東西,對吸吮母乳便興趣缺缺,建議可以給寶寶固齒器咬一咬、磨磨牙,之後再餵母乳。

◎鵝口瘡:有的寶寶免疫力較差,可能受到黴菌感染,舌頭上因此長出白斑,這白斑乍看很像喝奶殘餘的顏色,其實是寶寶得了鵝口瘡,鵝口瘡會讓寶寶舌頭有破洞,若因為疼痛而不想喝奶,需看醫師治療。

◎生長曲線遲滯:這是寶寶約3至4個月可能會出現且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也會讓寶寶不愛喝奶,尤其當寶寶出現煩躁、腹瀉、哭鬧不安、脫水或是呼吸窘迫的症狀,這種狀況應盡速就醫診治。

抓狂事件NO.3 寶寶不睡覺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4

新生兒容易被自己揮動的手腳嚇到而驚醒,所以過去長輩習慣將新生兒的手腳包緊,是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其實並不一定要包裹手腳,只要在寶寶睡覺時將手腳包在棉被裡,將棉被周圍塞緊,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當寶寶長到4、5個月大後,可讓其側睡,會比正躺睡得更安穩。

當然,有的寶寶因天生氣質的緣故,較難入睡也容易一直醒來,梁慧婷護理長建議家長建立一套睡覺前的儀式,例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最好在晚上9點以前)上床,睡覺的房間固定且環境安靜昏暗,家長可用和緩的語調和寶寶說說話或放輕柔的音樂(有的寶寶喜歡人的聲音,也可放故事CD),製造出睡眠的氣氛,當寶寶還小時,不論寶寶是跟父母睡或自己有獨立的房間,都建議家長陪伴寶寶到他入睡後再離開,這樣寶寶會比較有安全感,較不會睡一下就醒來想要找人陪;等到寶寶再長大一點,就不需要這樣陪到睡著,但仍需和寶寶講講話、道晚安後再離開。

睡眠時間如果不規律也容易造成寶寶難入睡,有的家長每天睡覺的時間都不同,孩子也跟著不規律,這會讓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不睡;或是每天陪伴孩子入睡的人不固定、睡覺的地點不固定,當一切都不規律、不固定,處於這種變動的環境下,孩子會很難入睡。另外,孩子睡前若做了過於劇烈的活動,大腦處在興奮狀態也很難入睡,所以建議家長要給孩子規律的睡眠時間,睡前儘量做溫和的活動像是說故事。

另外,午覺時間過久、過晚,也是影響晚上睡眠的主要原因之一。雖說寶寶的睡眠是分段式的,但是若寶寶接近傍晚4、5點時想睡覺,這時大約睡個半小時至1小時就要叫醒寶寶,因為寶寶午睡時間超過7點,晚上就會很難入睡;其次若寶寶晚上6、7點才想睡,這時也避免讓他睡著,可以跟寶寶玩一玩,等到8點再讓他睡。

除此之外,江國樑醫師提到,睡前喝奶或適量進食很重要,過多或過少也會影響睡眠。吃太多會使寶寶的消化系統產生不適,吃太少則容易因肚子餓而醒著,難以入睡。

抓狂事件NO.4 寶寶常生病

新生兒剛從母體生下時,身體會帶著母體所給予的保護力,這個來自母體的保護力,大約可持續6個月左右,所以新生兒至6個月大的嬰兒,不易受外來細菌病菌的感染;但6個月大至2歲屬於免疫系統空窗期,也就是孩子自體的免疫系統正在慢慢建構中,尚未建構成熟,因此這個時期最容易受到感染生病,大約要到3歲以後免疫系統才趨於建構完成,對外來的病菌或細菌的抵抗力也會比較強。

要預防寶寶常生病,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是好方法,江國樑醫師指出,喝母乳有助於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因為母乳內含有各種抗體,可減少寶寶感冒、腸胃道感染、便秘、皮膚病的發生率。等孩子大一點,均衡的飲食(多吃深色蔬菜與新鮮水果)、規律的生活、足夠的活動與充足的睡眠,也可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除了自己免疫力因素外,環境是另一個讓寶寶常生病的原因。6個月大後的寶寶開始會在地板上爬行,也喜歡將拿到的東西放進嘴巴試試,所以必需注意家中環境清潔。尤其地板要定時清潔,最好不要鋪地毯,容易藏有塵螨讓寶寶過敏;寶寶可拿到的東西或玩具也要清洗乾淨,減少細菌吃下肚的機會;處在潮濕地區的家庭則建議使用除濕機,因為塵螨與霉菌這兩個過敏原都喜愛潮濕環境,利用除濕機將房間濕度控制在50%以下的乾爽環境,孩子較不易過敏生病。

另外,家中的大人是另一個病菌的來源,要餵孩子吃東西前家長需先將手洗乾淨,從外面回到家也要先用肥皂洗手後再接觸孩子較佳,如果可以,最好先洗完澡、換過乾淨的衣服後再抱孩子,都可避免讓外面的病菌感染到孩子。另外,還要減少帶孩子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密閉的室內很容易造成病菌的傳播與感染,家長需注意。

抓狂事件NO.5 媽媽身體及身材難恢復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5

生產時子宮需要收縮用力,身體消耗的能量相當多,所以產後便需要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才能恢復體力,雖然很多媽咪急著想恢復身材與減重,但應先緩一緩,產後還是先調養好身體為要。梁慧婷護理長表示,產後媽咪就可恢復正常飲食,但要注意便秘問題,因為便秘時上廁所容易過度用力,可能會造成會陰部傷口的裂傷影響癒合,應多吃些蔬菜水果來預防。另外,身體與會陰部的清潔工作也要做好,媽咪的身體保持在舒爽的狀態下有助於復原。

梁慧婷護理長表示,產後6個月是減重黃金時間,這段時間如果減重成功,日後可再瘦至理想體重;但若減重不成功,日後要再瘦身難度會增高。產後頭1個月坐月子期間,會吃比較多高熱量的食物,但於邁入第2個月後,就需調整至正常清淡飲食,畢竟高熱量飲食對瘦身沒有幫助。

其次,餵母乳每天約會消耗四百至六百卡熱量,對瘦身也有助益,再加上媽媽自己照顧寶寶,耗費的精神體力都很大,對瘦身也有間接幫助。減重最重要的兩個基本守則就是控制飲食與運動,當飲食控制得當後就要加入運動了,產後因為有傷口需要時間癒合,不宜馬上開始運動,但休息2~3週後傷口復原,就可以開始做簡單的抬頭、舉腳運動,其實孕婦手冊上附的產後運動資料是很好的參考,因為這些運動隨時都可以躺著做,從抬頭、舉腳漸進至提臀、仰臥起坐,只要媽咪持之以恆,從剛開始每天做5分鐘,漸漸增加每個動作的次數,並拉長整個運動的時間,當1天花半小時至1小時持續運動,就會看到成效。

對於產前原本就有做瑜伽運動的媽咪,也可以重新開始練瑜伽;而原本就有游泳習慣的媽咪,也可於產後3個月恢復這項運動,這些運動都有助於減重。至於職業婦女則可利用零碎時間運動,像是爬樓梯代替坐電梯,走路代替乘車,能站就不要坐,累積起來也可達瘦身效果。

抓狂事件NO.6 沒有自己的時間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6

曾有學者說:「疲倦是全世界新手父母的共同特徵,而壓力其實也是夫妻疲倦的來源之一,兩者就像連體嬰一般,交替地出現在新手父母的生活中。」涂妙如主任表示,媽媽是需要放假放鬆的,至於要如何紓壓,師大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曾編輯了一本《恩恩愛愛做夫妻》的書,書中有一些方法可提供給媽咪們參考。

這本書中提到,抗壓抒壓的首要原則是規律的生活、充足睡眠、營養均衡、規律運動,建議媽咪學習一種紓壓技巧例如:瑜伽、冥想、聽音樂、寫日記、閱讀、安排個人獨處時間,利用孩子睡覺時做這些紓壓的活動或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其次要預先建立育兒資源系統,可以找親友、鄰居、保母組成這個系統,大家輪流準備食物、分享二手嬰兒用品、交換育兒心得,需要幫忙或休息時可請他們代勞;也可以1週找幾個小時請他人幫忙照顧孩子,然後出門逛逛街或找朋友喝喝茶放鬆一下。

此外,也要學習正向思考並要自我調適,降低自己對所有事情的標準和期待,可以常常告訴自己不必做個完美的母親,不必為了嬰兒發生的種種狀況過度自責,降低對自己以及想要滿足他人的期望。家事也要儘量簡化,並和先生共同分擔,不要將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

抓狂事件NO.7 與保母或長輩的帶養方式相左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7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表示,教養是件長久的事,家長要與照顧者溝通教養理念最好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比較容易成功。舉個例子來說,通常照顧者會希望寶寶午睡愈久愈好,自己就可以比較輕鬆,但寶寶午睡過久會影響晚上的睡眠,當家長發現這個問題,就必須與照顧者溝通,但切忌用下指令的語氣,可以溫和的方式傳達照顧者,寶寶午睡太久晚上會不易入睡,請照顧者在一定時間以放音樂的方式喚醒寶寶;此外,家長也可以多提供自己聽到、看到好的教養例子給照顧者參考,讓照顧者逐漸熟悉自己想要的教養方式。

屬於契約制、主雇關係的保母,要與其溝通帶養方式比較容易,尤其僱用保母系統體系受過保母訓練的保母,溝通應該不難,但家長要切記不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規定保母一定要唸多少分鐘的故事給孩子聽、一定要餵什麼食物才行等,這些都太強人所難,會讓雙方關係處於緊張狀態。曾有一個研究顯示,保母和家長的溝通愈順暢、關係愈好,不但提升了寶寶的照顧品質,也會讓家長和孩子間的互動更良好。

教養觀念的落差所造成的摩擦,是將孩子託給長輩帶可能產生的缺點,有的狀況嚴重甚至造成兩代間的反目,從此不再往來或不再那麼親近,這種情感上的傷害很難彌補,所以在找長輩帶以前要考量清楚。涂妙如建議,可事先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沙盤推演,討論可能與長輩教養相異的處理方式,夫妻如何因應並形成共識。

平常也要多讚美長輩好的帶養方式,建立雙方和諧關係,日後若有不同想法時,就可適度與長輩溝通,分享你的處理方式與想法,說說專家或其他人意見,或是也可找中間人(像是先生、小姑等)幫忙溝通,都可避免兩代之間因育兒造成衝突。而做晚輩的應該理解長輩是出於善意的立場,必須常持感謝的心面對長輩的協助,遇到問題時,應儘量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化解歧見。

抓狂事件NO.8 小孩花費高

詢問眾位專家的意見,節省小孩花費的第一招就是餵哺母乳。除了不必花大把鈔票買配方奶,也不必買一定數量的奶瓶,更不必添購消毒鍋具。涂妙如老師自己的親身經驗即是老大喝配方奶、老二喝母乳,兩人的花費差很大,而且老大有過敏體質,喝母乳的老二則沒有這個問題;還有喝母乳的老二口腔肌肉較有力,流口水的時程比老大短,也省了使用圍兜兜的花費。

尿布則是另外一個昂貴的花費。現在有不少注重環保的媽咪,選擇使用傳統需清洗的布尿布,而少了紙尿布的花費,不過這對很多職業婦女可能行不通,但使用紙尿布還是有幾個省錢撇步:當孩子比較小、皮膚比較細緻時期,可選用價格較高、吸水力較強的產品,等孩子大一點就可改用比較平價的品牌;或是白天給保母帶,因保母更換尿布時間頻繁,可選用較平價的產品,晚上回家睡覺,尿布接觸皮膚的時間長,再用材質較好的品牌。

而托育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家中長輩時間、體力允許,可考慮給長輩帶,因為長輩一方面時間較有彈性,另一方面費用上也比給保母帶便宜。況且有些夫妻本身就固定給長輩家用金,孩子給爸媽照顧,頂多再加拿一點讓長輩買些寶寶需要的用品,不需要給足像保母費這麼高的費用。但若最後決定要給保母帶,則應找有證照的專業保母,因為現在政府有提供專業保母的托育補助,也就是給擁有合格證照並加入專業保母系統的保母托育,家長每個月可領到3千元的托育補助。

而幼兒園是另一個托育選擇,一般招收2至6歲的孩子。選擇私立幼兒園1個月的平均月費約1萬初頭,比起保母1個月1萬5千至1萬8千元稍便宜一些;若選擇公立幼兒園,平均月費約兩三千元,就可以省更多了。

抓狂事件NO.9 夫妻相處時間變少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8

快樂的爸爸媽媽才能養出快樂的孩子,不要忘了親子間關係的好壞,是建立在夫妻關係的好壞之上,所以夫妻間可要常常彼此提醒,好好守護婚姻。涂妙如主任表示,夫妻一起育兒可正面影響夫妻感情,根據國內研究,父親積極參與照顧子女,對子女發展有正面影響,夫妻共同學習育兒技巧,共同經歷與發現育兒過程的喜悅,彼此分享其中的學習與不安,並互相調整尋求對方的支持與共識,對夫妻的感情絕對有升溫的效果。

此外,夫妻間要持續表達愛意,建立共同的愛好或是有孩子前一起進行的活動仍應繼續進行,不要因為孩子的到來就停止所有活動。每週和另一半約會1至2次,找時間說說話,雖然約會的時間沒有以前多,約會品質可能也不如以往,但持續約會對夫妻感情維繫仍有正面效益。

《恩恩愛愛做夫妻》一書也提到,丈夫與妻子的角色仍是一項需要持續學習的重要功課,偶爾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聚聚,將注意力放在招待客人時,生活焦點就不得不從孩子身上移開,這種注意力分散是健康的,促使夫妻去計畫,從孩子的生活中分出時間給其他人;也可實行下班後15分鐘沙發時間,夫妻分享彼此之間的需要,媽媽對孩子的觀察結果也要與爸爸分享。

抓狂事件NO.10 母乳哺育過程辛苦

母乳哺育過程辛苦是無庸置疑的,但只要過了關鍵的兩週磨合期,就會漸入佳境。梁慧婷護理長表示,情緒會影響荷爾蒙也會影響母乳的奶量,所以首先媽咪要對餵哺母乳具有強烈的信心,有了堅強的信心以及家人的支持體諒,就可順利度過磨合期。

母乳哺育要更輕鬆上手第一要點就是要常常餵;第二就是要注意寶寶身體與含乳的姿勢是否正確,躺著餵食的姿勢是首選,因為一方面媽媽比較輕鬆,且晚上睡覺餵食也較方便。

◎正確的哺乳姿勢為:媽媽側躺,身體往前傾斜約60至70度的角度,頭上多墊一個枕頭,兩腳間夾著一個枕頭或一隻腳跨在一個枕頭上,寶寶躺在媽媽腋下的位置,寶寶的臉面對媽媽的乳房,兩個人的肚子呈平行。

◎寶寶正確的含乳姿勢為:媽媽與寶寶的肚子緊貼在一起,寶寶的頭、鼻、身體呈一直線,寶寶的鼻子正對媽媽的乳頭,寶寶的下巴貼住乳房,媽媽可用手托住寶寶的頭頸與臀部;媽媽先用手托住乳房去輕碰寶寶的上嘴唇,刺激寶寶的尋乳反應,讓寶寶張大嘴同時含住乳暈與乳頭,而不是只含住乳頭,這時寶寶頭有上仰的感覺,他的上唇會呈外翻的樣子。當餵食姿勢與含乳姿勢對了,寶寶一次就可吸足要喝的奶量,餵食的次數就可減少,且含乳姿勢對了也可減少媽咪乳頭不舒服或受傷的機會。

至於擠奶其實也不難,方法對了就可輕鬆完成。技巧是手托在乳暈與乳房交接處,大拇指、食指與中指三指出力,無名指與小指是只固定乳房不用出力,先往身體內部推之後再往外推,當推擠一陣子後就會出現噴乳反應,這時根本不需再擠,只要拿瓶子接奶即可,等乳汁噴完再將剩下的乳汁擠乾淨,就可輕鬆完成擠奶工作。

而母乳媽媽最煩惱的問題是到底寶寶有沒有吃飽,以及寶寶便便的正常次數,江國樑醫師表示,最簡單的觀察方法就是寶寶喝完母奶後,如果可以安穩睡個2小時以上,這一餐就算有吃飽;其次可看寶寶的小便次數,若1天小便超過6次,就表示營養水分是足夠的;另一個指標是寶寶出生至3個月大期間,每週的體重至少需增加150公克,這就表示給予的食物是足夠的。

至於母乳寶寶便便的次數,新生兒1天約3至9次;滿月之後,有的會一天3次或更多,也有可能2、3天才1次,每個寶寶情況差異很大,次數其實不是觀察重點,主要是觀察寶寶便便的顏色與性狀,顏色偏黃和墨綠色都是正常的,但若出現白色就是異常;性狀太稀、太水、太硬也是不正常的,但母乳寶寶的便便多半呈稀糊狀,甚至有時也會稀稀水水,最簡易的分辨方式為,如果發現寶寶的便便次數或性狀突然改變,就要小心。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_img_9《Mami Home媽咪窩》.2011年/7月號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長高 半夜發燒 孕吐 懷孕初期 寒假 尿布推薦 配方奶 戒奶嘴 親子出國 幼兒園 人工受孕 益生菌 黴漿菌 月子中心

特別企劃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