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音樂的關鍵問答

孩子本來興致勃勃說要學音樂,怎麼只學一下就想放棄?在決定讓孩子學音樂之前,父母該考慮、注意什麼?

孩子學音樂的關鍵問答_img_1
圖片來源/pixabay​

悠揚的琴聲,緩緩從孩子小小的指尖流洩而出,聽著孩子駕輕就熟的彈奏出一首首動人的樂章,身為父母無不引以為傲。但是很多父母對孩子學音樂這件事充滿了期待與焦慮,有時候會為了練與不練、練多久這類細節,造成親子衝突、甚至破壞親子關係。為何孩子一開始興致勃勃說要學音樂,卻只學一下就想放棄?孩子學多久,才能判斷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毅力不足?在決定讓孩子學音樂之前,又有哪些事情該考慮和深思?《親子天下》為家長整理出孩子學音樂常見問答,希望能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Q1孩子幾歲開始學音樂比較好?

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仁仁音樂教室負責人劉佳淑建議,正式學樂器之前,最好先讓孩子在團體中,用身體「玩」過音樂。三、四歲時,孩子可以經由各種團體遊戲,開發對節奏長短、音符高低的感覺。也可以透過唸唱老師設計的詩歌,培養觸鍵的感覺。

即使在家裡,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多聽音樂,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欣賞和感受力。劉佳淑建議,父母也可以搭配音樂,和孩子做簡單活動,例如該高音時將孩子舉高,低音時將他放下。除了聽音樂,生活裡也還有很多聲音,到戶外感受蟲鳴鳥叫、學習聆聽生活周遭的聲音,也都可以稱為學音樂。

Q2樂器那麼多,怎麼知道孩子適合哪種樂器?

對於預備讓孩子學樂器的父母,德國音樂教育界有個值得一試的建議:如果孩子自己要求學習某種樂器,持續長達半年以上,就表示他很喜歡、真心想學,短期內改變心意的機率比較低。但前提是,在更小的年紀,孩子已經有機會,親自去接觸、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樂器,並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差異。

一般說來,鋼琴和小提琴是最常見的入門樂器。但對於六歲前的孩子,考量到其肌肉發展程度,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陳曉嫻不建議學習樂器。鋼琴和弦樂器,需要用到手指小肌肉,太早學習反而不好。管樂器需要較良好的心肺能力,高年級以上比較適合。

Q3坊間學音樂有不同派別,各有哪些異同?

奧福、鈴木和山葉教學法,是台灣比較普遍的三種音樂教學法。

奧福教學法講究音樂和律動,注重即興創作,和孩子一起「玩」音樂。剛開始時,以鼓、敲擊樂器(木琴、三角鐵、木魚等)去帶動孩子對聲音、節奏、律動的感覺。用語言、音階的律動,與曲調結合,訓練孩子對音樂的感受、掌握快或慢的情緒,讓孩子在唱跳中,學習音樂的表現。孩子不需要任何音樂背景能力,透過嘗試、體驗、表演,就可循序學習。由於難度、深度不高,多為幼教界採用。曾經專程到薩爾斯堡學習奧福音樂的劉佳淑認為,奧福對培養未來興趣、對音樂的敏銳度、肢體動作的協調,以及展現「有生命的音樂表達力」,都非常有幫助。


鈴木教學法最早開始其實是要培養孩子在樂器上的演奏能力。十九世紀起,大家就相信,四~六歲的孩子聽力最好。因此,鈴木教學法完全憑靠孩子的聽力,不需看譜。最早用在小提琴訓練,三、四個孩子一起上課,模仿老師拉出相同的音。鈴木教學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聽力,孩子必須大量、重複的聽,可以聽到很細微音量、音色、表情的變化。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系主任歐玲如觀察,習慣鈴木教學法的孩子,有的因為聽力太好,會放棄看譜,看譜能力反而比較弱。

山葉教學法則重視培養聽、唱、彈、讀、創作的綜合能力,在聽覺上是訓練絕對音感(指在沒有給基準音前,聽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取得鋼琴演奏博士學位的歐玲如表示,自己就是受到山葉的訓練,絕對音感很好,但是歐美卻強調相對音感(泛指給予一基準音,能正確分辨其他音和此基準音的音程或調性上的相對關係,而非正確聽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兩者並不相容,要調整很不容易。另外,山葉先以電子琴上課,後來轉換成彈鋼琴,也會產生適應上的問題。

Q4該讓孩子上團體班,還是一對一教學?

無論是學界或音樂教育機構業者,都建議先從團體班開始,等到具有一定程度後,再考慮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初學的孩子可藉由團體找出自己的興趣,等孩子產生興趣、程度較好後,就可以進入個別班。因為個別課比較注重技術的學習,孩子所承受的學習壓力也比較大。財團法人山葉音樂振興基金會董事經理杉江太郎表示,音樂中有些元素只有團體班能做到,例如鍵盤樂器需要雙手合奏。小朋友剛開始練習時可能只會單手彈,這時讓部分孩子彈左手、部分孩子彈右手,就能合奏出一首曲子,「小朋友就可體驗到不同聲部變化,還會注意到節奏問題,增加音樂的體驗。」而且,小朋友一起學習,會比較快樂,也較能持續。

Q5孩子不喜歡練習,或隨便練習,怎麼辦?

任何學習都有瓶頸,樂器也一樣。尤其對較年幼的孩子,專注力不超過十五分鐘,硬要他練習半小時或更久,大家都痛苦。北市教育大學音樂系主任歐玲如從兒子不想練小提琴的經驗建議,那就換一種方式去刺激他。例如,上課時每十五分鐘換一個活動,或者縮短練習時間。因為不可能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學會彈琴、拉琴。分量減少,一天練習兩小節是適中的,一週就可以練七、八小節。少量練習、重複練,把長度縮短,像堆樂高積木一樣去練習。


如果真的不喜歡練,或許可以放慢步調,考慮把學琴的間隔拉長,從每週上課一次到每兩週一次。或者找孩子有興趣、熟悉的曲目搭配著練習或學習,嘗試彈奏、拉奏一小段就好,或許學習動機就會提升。重點是讓孩子喜歡音樂,而不是要求他練到一百分。

Q6孩子練習時,家長該不該在旁陪伴?如果有錯,該不該指正他?

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希望父母陪在旁邊,幫他鼓掌叫好。但是聽到孩子有錯誤,父母又很難不告訴他,結果反而造成孩子不願意練習。

北市教育大學音樂系主任歐玲如建議,分別錄下孩子和老師的音樂,讓孩子自己去比較,讓他自己發現錯誤,他就會心甘情願去做修正。很多自己懂音樂的家長,經常得耐住想指正的衝動,歐玲如有一次實在忍不住,就提醒兒子:「有個地方怪怪的,你覺得呢?」

曾經任教於小學十九年的劉佳淑也提醒,家長不要像個判官一樣,把發現到的錯誤(這裡少一拍、那裡要停頓等)都圈出來,把孩子當犯人看待,會抹煞孩子想學音樂的興趣。「我們希望的是,讓音樂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好朋友,」劉佳淑說。

Q7一定要參加比賽、檢定嗎?

國內目前音樂檢定有英國皇家音樂檢定、山葉音樂能力檢定、史坦巴哈音樂檢定、奧福音樂檢定等。比賽方面,音樂教學業者、樂器公司會針對自己的學生舉辦相關比賽、發表活動等,各縣市政府也常見相關的比賽活動。

所有受訪的老師都異口同聲,可以鼓勵孩子參加音樂檢定或比賽,做為練習的目標,以及自我肯定的機會,但要適當,不要變成壓力來源。因為準備檢定或比賽,練琴很容易變成為了指定曲目練習,不斷重複一個龐大的曲目,讓孩子產生壓力或抗拒。

曾經帶過國中小音樂班的鋼琴老師莊淑棻有很多帶孩子檢定、比賽的經驗。她表示,這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孩子需要付出,也需要成就感,她通常會看比賽、檢定的特質,然後依學生的個性,建議他參加或不要參加某個比賽。例如,山葉的檢定要考樂理,對有天分的孩子沒有問題,但對很多孩子來說,要花太多時間去上樂理課,就太困難了。

Q8孩子學了一陣子後說不想繼續,怎麼辦?

孩子會半途而廢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可能是家長給的壓力太大,或者是在學習環節上遇到挫折。教琴十五年、曾獲美國三屆最佳啟蒙老師獎的王意青觀察,孩子在寒暑假過後最容易有倦怠感,往往撐過第一個月就沒事。但有些是學了兩、三年後被其他事物或樂器吸引,這時她會建議親子間訂個「再努力一段時間後才中斷」的時間表,而不是孩子說不想學就立刻放棄。

鋼琴老師莊淑棻表示,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耐性。孩子一定會碰到中途想放棄的時候,即使孩子學學停停,這條路還是可以走下去。她觀察,有時練習樂器的壓力大,是跟學校的功課衝突,而不是孩子不想付出。她建議,如果是小四以下,孩子愛練不練的,就不要去管他們的抱怨,因為他們會被電視、卡通等吸引,所以不需太重視他們反感的話語。但是五、六年級起,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們還是感覺自己是被父母逼著學的,就可以告訴他們不用再上課了。根據莊淑棻的經驗,這樣建議之後,九○%又會留下來,表示他們不討厭這個樂器,只是不想要有約束力罷了。


Q9努力過了,孩子還是不想學,究竟該堅持下去,還是放棄?

現在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家長要取捨,而且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學音樂可能只是性格的陶冶,孩子將來未必要走音樂的路,讓孩子沒有壓力的學習,說不定孩子會學得比較持久。若一開始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太大的壓力,太過於計較細節,就模糊了當初讓孩子學音樂的初衷。

北市教育大學音樂學系主任歐玲如自己家族裡有很多孩子都曾經放棄過第一個樂器,但是他們都沒有忘記學習樂器的快樂,後來又都重拾樂器,或者換另一種樂器玩。等到孩子自己願意學時,動機會更強。

>>延伸閱讀

獻給辛苦陪伴孩子,追尋音樂夢想的父母

《請問教養專家》上了一陣子音樂課後說不想繼續上,怎麼辦?

音樂啟蒙,在家輕鬆啟動!

孩子學音樂的關鍵問答_img_2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寒假 黴漿菌 益生菌 半夜發燒 尿布推薦 懷孕初期 戒奶嘴 幼兒園 人工受孕 長高 配方奶 親子出國 月子中心 孕吐

特別企劃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