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假日父母?

爸媽興奮的擁抱「一週未見」的孩子,孩子卻怯生生的躲在阿嬤背後;兩天的相聚,孩子對著將離開的大人說:「媽媽,你忘記帶我回台北了。」

如何做好假日父母?_img_1

假日父母對親子關係有什麼影響?假日父母該如何和孩子、孩子的照顧者建立良好互動?

「爸爸,我什麼時候可以去你們家玩?」

孩子沒說錯,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非常特別,假日才會出現。當美好的週末結束,敲響灰姑娘的十二點鐘聲,他們就跟著消失了。孩子週一到週五,二十四小時都跟阿公阿嬤或保母住在一起,有些是等到上幼稚園或小學,才回到自己家與爸媽「團聚」。

這全球獨特的托育現象出現在台灣與中國,台灣這邊叫「假日父母」,中國那邊稱「留守兒童」,讓國外學者嘖嘖稱奇。

同樣假日父母,不同的心情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解析,現代社會雙薪小家庭遭遇工作與家庭衝突,有些父母為了拚事業,主動外包小孩的照顧工作,有些則是不得不請別人照顧的權衡之計。這兩類假日父母的出發點不同,心態與心情各異。

「主動型」假日父母通常較滿意親子雙方各自的生活品質,在養育過程中扮演探視的角色,但可能要擔心親子的情感疏離問題;「不得不型」的假日父母往往罪惡感深重,容易變成假日聖誕老公公,一出現就破壞教養規則,引爆隔代教養衝突。

在媒體擔任行銷主管、兒子才一歲八個月大的杜凱如,當了將近一年半的假日父母。當年她坐完月子,馬上跟兒子一起被「空運」回花蓮婆家,不久她回台北工作,便展開假日父母的生活。她和先生每週五下班就搭太魯閣號夜奔花蓮,深夜快十二點抵達婆家,見到已經熟睡的兒子,「我都不知道要不要把他搖起來,因為好開心喔!」然而兩天後,台鐵花蓮站月台總要上演「十八相送」的劇碼,兒子伸出小手想跟著走,接下來的畫面是:媽媽、兒子和一旁的婆婆,捨不得全哭成一團,杜凱如上火車後更是常常一路哭回台北。

在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擔任協理的王嘉玲,三歲大女兒早產三個月,出生時體重僅六百多克,在加護病房待了四個月,出院仍隨身掛著氧氣。夫妻倆實在不知如何照顧她,只能轉而尋求有護理背景的保母協助。於是大女兒週間二十四小時住在保母家,週末才回家。直到一個月前,二女兒出生了,輪到妹妹二十四小時住保母家,三歲的老大白天上幼稚園、晚上才回家跟爸媽過夜。這樣的新作息剛開始一個月,就面臨一場親子適應不良的大戰。

林文玲(化名)和先生都是獸醫,兩夫妻忙於經營自家位於新莊的獸醫院,每週只能抽出星期六的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這短短的十二小時,去林口婆家探視兩歲的獨生女。夫妻倆有時忙到隔週才見女兒一面,或者椅子還沒坐熱又被電召回醫院。原本打算當頂客族的林文玲,迫於公婆壓力懷孕生子,「我們實在太忙了,根本不可能把她帶回來身邊。反正有阿公、阿嬤跟阿祖三人全心全意的照顧,他們從未抱怨過。這樣的安排對她好、對我們也好,」林文玲說。

選擇假日父母托育模式的夫妻,好處是個人時間多、體力消耗少,給長輩帶也許還能省下保母費,看起來是相對省力的托育方式。杜凱如雖然與兒子分離時痛不欲生,回台北埋首於工作,很容易忘記自己有小孩。她認為假日父母的最大好處是「可以一覺到天亮」。林文玲說,回林口看女兒,她始終扮白臉,只要女兒一鬧脾氣或吃不下飯,阿嬤就接手處理。因此到目前為止,母女一直可以和平相處。

這到底是誰的小孩

然而,大多數假日父母自認辛酸面遠多於光明面,那股深切的罪惡感和矛盾讓教養偏離正軌,把許多原本單純的關係弄得很棘手。當別人羨慕說平常日不必照顧小孩、像單身貴族般自由,他們可能天天盯著3G手機裡的孩子影像出神;當孩子生病發燒了無法在身邊照顧,只能頻頻電話關心,暗自垂淚;當阿公阿嬤太寵孩子,不注重生活規矩,隔代教養不同調,假日一見面兩組大人就大吵、互相埋怨,平時則天高皇帝遠,假日父母想管也管不了;當孩子的習慣、說話方式跟保母如出一轍,因為保母幫孩子買衣服打扮,慢慢連長相、品味都一樣,假日父母很不甘願的要問:「這到底是誰的小孩?!」

因為想用兩天的愛來補足五天的缺席,於是假日父母幫孩子買了成山的玩具;只要是平常照顧者說No的事情,週末全數大解禁,以為能彌補些什麼。但,當孩子哭了、怕了,回頭找的是阿嬤和保母,不是正牌爸爸媽媽。當爸媽真的要離開了,孩子忽然冒出一句:「媽媽,你忘記帶我回台北了。」那種錐心刺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林如萍認為,假日父母的核心問題是: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當父母的角色?「假日父母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托育模式,父母該選擇的是支持與補充的角色,而非『取代』。主動選擇就是取代。」

零到六歲是孩子發展依附關係的關鍵時期,跟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而安全的依附情感模式,是打下他們一輩子各項發展的最重要基礎。當孩子的身心理需求都被照顧到了,在生活中找到規律與節奏,向外探索與學習的能量會跟著一點一點長出來。

假日父母的孩子當然也可以發展良好依附關係,但主要依附對象也許要變成保母或阿公阿嬤,父母必須退居配角,因為孩子會很自然的認定,照顧他最多的才是「爸爸媽媽」。「而且依附的時間愈久、對依附者的眷戀愈長。孩子一輩子最親的人不是父母,隔閡可能一直都在,」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

把鏡頭轉到孩子角度,假日父母更要考慮的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被滿足、不同照顧者的教養是否一致,以及父母到底要他們留守多久?


不確定的等待,深深的分離焦慮

今年二十二歲的林雅箴在家排行老三,小時候她跟外公外婆一起住,快三歲才回爸媽家,「雖然那時還很小,我仍然記得,星期天晚上爸媽要帶著兩個姊姊回去,我站在門口大哭,哭到沒力的樣子。」

假日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期待、想像與始終不確定的等待,一種很深很深的分離焦慮。假日父母剛見到孩子時,孩子是期待又怕受傷害,明明就很開心、卻跑去躲起來,或一副好像在跟大人賭氣一樣,不理不睬。如果爸媽這個星期說好要回來卻沒有出現,「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是阿嬤說因為我不乖嗎?他們還會再回來嗎?」

他們被迫要很小就開始處理失落感,因此當爸媽要離開,他們可以冷漠道再見,或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不傷心,用冷漠掩飾內心的忐忑。

假日父母可能有許多的考量與無奈,在現階段還無法馬上將孩子帶回身邊。但極易因為平日忙於工作、假日忙著照顧小孩,進入一個莫名穩定的渾沌狀態,忘了假日父母應該是抗戰時期的過渡角色,也忘了用心經營假日的父母角色,輕易交出教養主導權。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公會監事林世莉建議假日父母,既然不得已,記得轉換心態,用各種策略確保孩子受到良好照顧;也要記得讓自己安心,父母安定了,孩子也會感受到力量。

假日父母的必備九大策略

1.慎選平日照顧者:

孩子的人格長成有絕大多數的時間要交給其他照顧者,這個人是誰、是怎樣的人就非常重要。林世莉建議,選擇保母時,一定要花最大心力找到適合孩子的保母。把保母當家人一樣看待,若保母家剛好在附近,下班儘量撥時間看看孩子與保母的互動。若是希望長輩幫忙帶,先確認長輩的意願、考量其體力負荷,以及溝通管道暢通與否。夫妻倆一定要取得共識,而不是「因為公婆或岳父母想帶」所以才給他們帶,可有效減少日後隔代教養風波。

2.別當聖誕老公公:

把自己的罪惡感打包好收起來,別用太多的金錢和溺愛試圖彌補孩子,孩子最需要的是你們全心的陪伴。偶爾買些繪本、小禮物在所難免,不過當你自己都察覺是不是買過頭了,就該收手。

3.儘量維持平日生活節奏與習慣:

很多隔代教養型的假日父母,看不慣長輩帶孩子的大方向與小細節,回家當起假日教練,不但教孩子也教阿公阿嬤。林如萍認為,平常可以一覺到天亮的假日父母,意見真的不要太多。除非是離譜的照顧方法,別在無關緊要的生活小細節上鑽牛角尖,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問題是否真出在這裡,還是內心有哪些不平衡在藉題發揮。平日找時機多跟長輩與保母聊聊教養觀念,記得用請教與諮詢的態度溝通,充分表達感恩的心情,人總是耳朵軟了,話才聽得進去。

4.假日完全接手:

夫妻倆最好能每個週末都一起出現,也應儘量把孩子接回來,而不是到保母家、長輩家去「探視」孩子。如果假日是回到長輩家,也接手所有的照顧工作,吃飯、洗澡、唸故事書和一起睡覺。如此一來長輩可以完全休息,也明確讓孩子知道這兩天你們將會一起度過,在心理上及早適應你們和原本照顧者會有些不一樣,自己也能學習照顧的技巧。

5.營造親密的進入儀式:

林如萍說,小小孩剛見到爸媽總是很害羞,需要一個小小的儀式幫助他們進入假日模式。比如,小小孩最喜歡翻媽媽的包包,事先在包包裡放一本他熟悉的繪本,孩子翻到了書、順勢抱到大腿上講故事,冰點就化開了。或者出遊時買一對母女別針,假日相見時別在明顯的衣領,讓孩子看見這個「暗號」,營造獨特的親密感。

6.不挑撥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感情:

假日多跟孩子聊,「你最喜歡跟保母阿姨一起玩什麼?」、「阿嬤煮什麼菜最好吃?」而不是問:「他們有沒有打你?」廖清碧提醒,隔代教養的戰火不要延燒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壞話是下下策。若孩子提到婆婆對媽媽有意見,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了,你不要擔心,我會跟阿嬤溝通,」把問題承接過來,不要讓孩子夾在中間。


7.跟孩子解釋目前的狀態與未來的計畫:

宜家蒙特梭利托兒所負責人莊健宜建議,記得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在保母家或阿公家、不在家裡,打算什麼時候把他們接回去。不管孩子多小都要試圖去解釋,讓他們理解自己的角色與家人的關係,對未來有個想像與期待。

廖清碧建議,假日父母要多抱抱孩子、親親他們,給他們充分的安全感。平日用電話或視訊告訴孩子爸媽很想念你,希望可以趕快把你帶回身邊。若真的太忙無法回去,也要跟孩子清楚解釋原因,讓他們知道下一次見面,你們彼此都會好好的。

8.跟上孩子的成長進度:

當長輩或保母跟父母分享,這星期的某一天:他會爬樓梯、騎腳踏車了,他很喜歡幼稚園的某某同學時,把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記起來,假日時好好稱讚他們。跟他們一起回憶細節,重視他們的心情,一起做些喜歡的活動,讓孩子知道你們在意他,好像在身邊一樣的熟悉他。

9.孩子愈早接回來愈好:

到底幾歲該接孩子回來,三歲還是六歲?專家建議「愈早愈好」,關鍵問題應該是如何讓孩子順利適應新環境與照顧者,因為通常孩子接回來都直接送去學校,太過劇烈的轉換會對某些孩子造成身心壓力。

林如萍分析,日本政府提供了公立、優質的各類型(臨時、夜間和假日)托育服務,社區保育媽媽支援系統也可以做為雙薪家庭堅強的托育後盾,而台灣非常非常缺少這一塊。「假日父母各有各的難處,但如果真的沒有考慮其他方法就選擇當假日父母,就要想想自己是否還沒做好當父母的心理調適,」廖清碧提醒若真的有替代方案,應謹慎的掌握選擇權。資深心理師林世莉的兩個兒子都在彰化婆家待到三歲才帶回台北,南北奔波的這些年她總是揪著心趕搭北上的國光號,假日父母真的很困難,但困難不代表沒有選擇,「若再來一次,我絕不放手。」

終結假日父母的角色,必須牽動夫妻分工、職涯發展等關鍵決策,勢必付出代價。假日父母王嘉玲剛把一直住在保母家的大女兒接回家一起過夜,但光餵藥、哄她睡覺、讓她不哭的這些生活小細節,就大大打擊她的育兒信心,不知道「為什麼搞不定一個三歲小女娃」。與大女兒之間的陌生感讓她認真考慮,要想辦法及早把二十四小時托育的二女兒也接回來身邊。但她笑說自己似乎還沒準備好要認真跟他們「拚了」。

育兒過程從來不會是順利而美好的。剛開始這幾年你就是必須忙得像陀螺一樣,一下洗奶瓶、換尿布、趴在地板擦拭掉下的飯菜,然後小惡魔大哭、什麼都不要,你快要抓狂。但是,打雷了他緊緊抱著你說「我好怕」;不然牽你的手用融化你的笑容說:「媽媽,我好愛你喔」,在辛苦中回頭,更能體驗而珍惜這些片段的樂趣。這條父母必經的「天堂路」,也讓你們可以順利進入父母的角色,蓄積育兒的能量與經驗。

所以假日父母不用哀怨,積極做出目前情境下你們可以有的最大貢獻:每天打電話關心孩子,假日時為孩子準備一個精美的禮物,共享美好的時刻,讓孩子感受到你們的愛與溫暖。然後,夫妻認真思考與評估,給孩子設定一個未來的承諾,一起努力,把家的完整拼圖慢慢組起來。

>>延伸閱讀
沒長大的父母
循循善誘,父母的天命

如何做好假日父母?_img_2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月子中心 長高 寒假 懷孕初期 幼兒園 半夜發燒 戒奶嘴 人工受孕 益生菌 配方奶 孕吐 黴漿菌 親子出國 尿布推薦

特別企劃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媽咪投票趣

清明會帶小小孩一起去掃墓嗎?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