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圍繞在身旁的,只剩醫師、護理師...作家熊仁謙在安寧病房前的人生體悟:不急救,就是不孝不愛?

死前圍繞在身旁的,只剩醫師、護理師...作家熊仁謙在安寧病房前的人生體悟:不急救,就是不孝不愛?

死前圍繞在身旁的,只剩醫師、護理師...作家熊仁謙在安寧病房前的人生體悟:不急救,就是不孝不愛?_img_1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面對死亡...」佛學家熊仁謙還俗前,在安寧病房前體悟的「4種失去」。

我很小就意識到死亡。

首先,我媽媽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就與我分享許多佛家弟子在面對死亡時,應該做好的心理準備與心智訓練。特別是現代在華人地區做為主流的漢傳佛教,基本上都把極高的關注力放在「死亡」上,我甚至聽過一些漢傳佛教知識素養頗高的法師說,修行是在「修死的,不是在修活的」。

第一次親自面對死亡,是經歷了外公的離世。那時候我約莫五歲,其實沒什麼強烈的感覺,畢竟也太小;只是看到一位平常挺疼愛我、高大的長輩,突然躺在那兒、一動也不動,身旁還有阿姨因為悲傷哭泣,情不自禁地去觸碰外公的大體。依稀記得我當時一直想阻止她,因為民俗佛教認為,如果移動亡者的大體,其實對他有極大的傷害,我當時深受這些觀念的影響。

年歲稍長,在台灣出家之後,對於死亡的體會就更多了。因為宗教身分所賦予的某種義務與責任感,我們時常得去殯儀館或安寧病房,進行臨終關懷、助念或超度,因此幾乎每天都在面對死亡,甚至一天還不只看到一位亡者。這些經歷或許對我後來思考哲學問題很有幫助,也在我一本略為暢銷的書籍《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和我的自傳《難以勸誡的勇氣》中論述頗多。

不過,我在這兩本書中沒有提到的是一個價值判斷,也就是「急救」:身為佛陀的弟子,我們認為生命在離世的當下,並不是按照現有的方式來判斷其生死。也就是說,一般醫學或許會以心跳停止,或是腦死、停止呼吸,來界定這個生命已死去,但是佛法認為「生命」是一種物質與精神一體兩面的存在,而其在物質面的表現就是溫度;換句話說,只要一個人還保有人的常溫,他就仍然活著。

藏傳佛法中有無數大師在科學判斷已經過世後,仍然處在禪定狀態中數小時,甚至長達數天。這種情況下,雖然他們已經停止呼吸、心臟也停止跳動,但是其體溫不退。這種有記載的案例非常之多;這也間接佐證佛法的觀點:生命與溫度是連接的。

著眼當下,不被恐懼、壓力帶跑

既然如此,引申出的下一個問題就是:一般醫學認為死亡的時刻,其實依佛法來看是尚未死亡的。不論是在醫學標準中的臨死前進行急救,或是死亡後進行器官摘離,佛法都認為這是在「當事人還活著時(因為溫度退盡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電擊或摘離,其所感知到的痛苦雖然不一定與一般在生時一樣敏銳,但是其強烈程度也不容小覷。

所以,急救或器官捐贈,會對亡者的感知造成極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極有可能讓其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畢竟被電擊,或是活活被切開,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重要的是,亡者此時此刻的情緒,正是影響他「投胎去處」的關鍵期;所以,為其創造一個負面的情緒,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基於這些原因,正統佛法理應是不鼓勵急救的。當然,我個人也不希望自己臨終時被急救,但我想說的是,自己在相關場合中旁觀到急救的經驗。許多人在還健康時,都會說自己屆時要放棄急救,也會這麼告訴親近的親友,但是真的到了那個時刻,就算本人沒有意願,親友往往還是會要求急救,一方面原因在於,生離死別的突襲真的很容易讓人不知所措,本能地會慌了手腳,另外一方面則是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規勸,變得好像「不急救,就是不孝、不愛」。

所以,我自己就經歷過在臨終時分,當事人的親友都忙進忙出,或有人忙著找護理師、醫師幫忙,或有人緊盯著心電圖儀器,但就是沒人看向當事人。特別是急救時,家人幾乎都得退到後面,只剩下醫師與護理師等專業人員圍在當事人身邊。

那種時刻,我們,或至少我,往往就只會看著亡者。我時常想,如果亡者最後一眼看到的,都是圍繞在身邊的醫護人員,親友們卻被擠得遠遠的,應該滿不開心的吧。

老實說,我不否認「延壽」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狀態。畢竟死亡太過可怕,我們對它也實在太無知;就算死後可能更好,還是遠不如現在我們已知的熟悉感。但問題是,當「失去」與「失敗」必然發生,我們卻仍然心懷僥倖、期待可以延長一下、躲過一下,最終往往會連珍惜當下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我自己有時候會用當初受到的佛學邏輯訓練,來思考「句」的可能性:所謂「句」,意指各種可能的狀況,如果我們將「失去」的現實與面對的方式用四句組合來呈現,或許會更清楚。每次面對失去到來時,我們可能會有:

一、終究確定失去,珍惜當下,而不後悔。
二、終究確定失去,努力挽回,以致失去當下。
三、最終沒有失去,珍惜當下,而感到慶幸。
四、最終沒有失去,努力挽回,而更加擔心下次失去的到來。

細思之,會發現這四種可能性中,唯有珍惜當下才是划算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話不能這麼說,因為有些失去是不確定的,如果在當下沒有努力挽回,可能就會導致真正的失去;但珍惜當下不代表不作為,而是指專注於當下所面對的事情,不要被自己腦海中的恐懼、壓力與期待所控制。

雖然瞻前顧後、未雨綢繆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但問題是,當失去與「失敗終究必然發生時,你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害怕失去發生,一直揪著、謀畫著,就像盯著心電圖,謹慎小心而害怕失去的人一樣;或是另一種看著床上的那位愛人,好好地看個夠,不讓自己在那一刻虧本了。

我的經驗是,有時候,這種面對失去與不安時,不瞻前顧後、不未雨綢繆,而是單純「看著當下」的真誠,反而意外地能讓人活下去。

死前圍繞在身旁的,只剩醫師、護理師...作家熊仁謙在安寧病房前的人生體悟:不急救,就是不孝不愛?_img_2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幼兒園 親子出國 懷孕初期 寒假 人工受孕 月子中心 尿布推薦 配方奶 益生菌 半夜發燒 孕吐 戒奶嘴 黴漿菌 長高

特別企劃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孩子的換奶新選擇「美強生優生3」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