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職能治療的專業角度來看:
「人」、「活動」、「環境」三者同等重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三個項目常常是我們職能治療師用來看待要完成一件事情的面向,三者會互相影響、息息相關,有安全適合的環境就可以讓人活動的更好。人常會因為視力、聽力、平衡感、肌力下降等身體的缺損或退化而導致跌倒風險的增加,這時如果無法立即改善身體的功能,我們就會建議先從環境改善著手,降低跌倒的風險。
大家通常會說「家應該是最安全也是最舒適的地方」,但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高齡者最常跌倒的地方卻是在自己家中,尤其是門檻、樓梯、浴室、廚房等處;居家環境中常見的造成跌倒風險的因素包括:雜物堆滿地、光線昏暗、濕滑的地板、散落的電線...等,而居家環境設計與改造的目的,就是希望減少外在的干擾,避免意外的發生,並且可以規畫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家裡的人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安全且方便的執行日常生活活動,也能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因此在對社區民眾演講時,我常提出以下幾個場所的居家環境改善讓大家參考:
一、門口與通道:
注意地面是否平坦、防滑,避免雜物堆積( 如鞋子),若有地墊則應檢視是否牢固;門口有無階梯式的段差,視高度提供牢固家具或安裝扶手支撐,減少跨階跌倒的風險。若家中有輪椅使用者,則應考慮是否改為無障礙坡道;通道上也應檢視所有電線是否收好、且與走道維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二、樓梯:
樓梯的上方跟底部是否都有電燈開關,方便使用者打開,提供足夠照明;階梯邊緣是否加裝止滑條或反光貼條,以避免滑倒或踩空;樓梯旁是否有堅固的扶手。
三、浴室:
門口的地墊是否牢固、不易滑動,可視情況在下方加裝止滑條;門檻是否過高,會造成進出的困難及危險,可以在門兩旁的牆面加裝垂直扶手以利抓握。跨越門檻,若有輪椅或沐浴椅要進出,則需考慮加裝斜坡;內部地板是否防滑,可以考慮塗抹隱形防滑液、或使用止滑貼片;空間是否足夠、方便移動迴轉,拆除不必要的設施(如浴缸);必要時內部牆面、臉盆及馬桶旁要加裝扶手,以協助站立、起身及移動的安全。
四、客廳:
避免選擇太低、太軟的沙發,高度要適當,最佳的高度為坐下時膝蓋垂直、腳可平放於地上,方便使用者起身和坐下。
五、臥室:
可加裝感應式夜燈或床上就可以直接控制的燈光開關,增加夜間走動的安全性;也可在床旁擺設穩固的家具或扶手來協助起身。
六、廚房:
地面應保持乾燥不油膩,若有液體噴灑在地上應立即擦拭處理。
再次提醒大家:針對長照使用對象,包含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的失能原住民、失能之身心障礙者及50歲以上的失智症者,政府提供了三年四萬元的輔具及居家無障礙改善補助,目的是協助使用者發揮更大的功能及協助照顧者減輕負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預防勝於治療」,建構好的居家環境,才可以有個安全又舒適的家。
《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