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與不好的父母的最大差別,對孩子是愛,還是控制?

不在愛中,就在恐懼中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間,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係更親近,還是更疏遠?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於: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

好與不好的父母的最大差別,對孩子是愛,還是控制?_img_1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做不到時時刻刻回應孩子,也沒關係,孩子的一生照樣會過得逍遙自在。但如果是後者,即使父母學了很多育兒方法,跟孩子說話總是溫和有理,孩子依然會反感、抗拒。

我經常遇到一些學習正面管教的家長,他們學習了很多,但學會的往往是溫和而堅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無論他們說的話多麼有道理、多麼正確,跟孩子的關係依然緊張。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能修練到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改造欲望,那麼他就是所謂的「覺醒」的人。

《聖經》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愛帶來如其所是,帶來對事實的臣服和行動的智慧;而恐懼帶來分裂,帶來對錯評判,帶來應該與不應該的較勁。

是愛,還是控制?

我經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處的例子:妹妹買了一堆麵包放在冰箱裡忘了吃,我看到後,忍不住想教育她「麵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這個時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經不在愛的位置上,而是處於分裂的位置。

這個分裂的位置,源自我頭腦中妄想出來的恐懼——「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對食物這麼不珍惜,以後就會一直這樣,逐漸變成一個浪費成性的人。」

我小時候也整天被父母這樣妄想,活在恐懼的劇情裡,製造著無休止的分裂、評判和衝突。所以,當我覺察到自己偏離了愛的位置時,就立刻讓自己回來。只是帶著愛,簡單地告訴妹妹:「這家麵包店的麵包都沒有添加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後就不能再吃了。」妹妹「哦」了一聲,但從此以後每次都會及時吃掉麵包,有時還會提醒我「麵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我處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費糧食,她必然會感受到我語言背後的能量。這個能量是評判、不接納,所以即使她意識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會疏遠我。這就是為什麼有人一輩子說話、做事都很正確,但跟親人的關係卻冷淡疏遠。

美劇《福斯特醫生》中,爸爸對婚姻失敗的福斯特說:「你總是能夠『正確』地傷害別人。」是否傷害別人,並不在於你說的話對不對、有沒有道理,而在於你的心——你的心是處於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長問我有關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間搶玩具,他上去就咬別的小朋友,我該怎麼辦?」。當家長這樣問的時候,背後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錯誤的,他應該變成一個懂禮貌、不給我惹麻煩的孩子,所以請教給我正確的改造方法」。可問題在於,如果家長的心遠離了愛,就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了。這個時候,無論家長說什麼、做什麼都是無意義的。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嚴肅地教育孩子不應該打架,孩子就越會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還會自殘。

那麼,處於愛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樣的呢?愛是看見真實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頭,才可能看見真正的他,看見他打架行為背後的情緒感受。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有時只是一種遊戲。打過之後,不需要大人干預,三分鐘就和好了。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後可能是恐懼,怕自己的玩具被剝奪,怕沒有能力自我保護。這樣的孩子,或許在嬰兒時期就有過太多因被剝奪而產生的無助感和恐懼感。

當我們看見真實的孩子,就知道該如何用愛去回應。對待咬人的孩子,就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護、被愛圍繞的,用愛去融化他內心的無助和恐懼。當孩子內在溫暖的體驗越來越多,無助感越來越少,自然就不會咬人了。

孩子是父母內在的鏡子

我家的鸚鵡小時候經常咬人。有一次,牠咬了來我家玩的小朋友,因為什麼原因我沒看到,但我看到咬人之後的鸚鵡充滿著恐懼。於是我讓其他人照顧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鸚鵡抱到臥室,輕柔地安撫牠,告訴牠:「沒關係的,我會保護你,沒事的」。我看到了真實的鸚鵡,牠很恐懼,於是愛自然地指引我去安撫牠,而不是評判、教育、懲罰牠。

這隻鸚鵡是人工孵化出來的,很沒有安全感,我能做的就是盡量用愛去融化牠的恐懼。隨著鸚鵡安全感的增加,牠咬人的情況越來越少。

但是在一種情況下,鸚鵡依然會飛過去咬人,那就是當牠被欺負的時候。確實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會主動招惹牠,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確實會給我帶來麻煩。於是我就對鸚鵡說:「我帶你到社區裡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為這樣會讓我很難處理。」在這之後,有一次,鸚鵡站在社區的欄杆上休息,一個小朋友跑過去指指點點,說一些很不友善的話。

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鸚鵡,牠會咬人。小朋友退後幾米,繼續指指點點。這個時候,鸚鵡忽地飛過去,小朋友隨即捂著額頭大哭,說鸚鵡咬他。

小朋友的媽媽趕過來查看,發現額頭並沒有任何傷痕。原來鸚鵡只是飛過去撞了他,並沒有咬人。牠既給自己出了氣,又沒給我惹麻煩,我很佩服牠的智慧。鸚鵡之所以善解人意,願意配合我,是因為我幾乎沒有評判過牠,一直都理解牠、保護牠,牠自然也願意理解我、保護我。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更有智慧的孩子呢?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糾纏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內心沒有分裂、恐懼和衝突,那麼,孩子的外在表現也不會是衝突、對立。

孩子是父母內在的鏡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用來反觀內照。當父母化解了自己內在的評判和對立,孩子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前,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係更親近,還是更疏遠?其實,我們的內心都知道答案。

在生活中,慢慢覺知內心是合一,還是分裂?是在愛中,還是在恐懼中?這就是解脫之路。

好與不好的父母的最大差別,對孩子是愛,還是控制?_img_2《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黴漿菌 寒假 幼兒園 孕吐 懷孕初期 長高 配方奶 益生菌 戒奶嘴 尿布推薦 親子出國 人工受孕 月子中心 半夜發燒

特別企劃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