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眼裡的「好媽媽」是怎樣的?

足夠好的媽媽是怎樣的
​足夠好的媽媽能夠在最初滿足嬰兒的全能幻想,順應嬰兒,即時回應他,跟他同調。
愛嬰兒的全能幻想被充分滿足後,媽媽又能適時退出,讓嬰兒經受適當的挫折,從而獲得成長。

在嬰兒眼裡的「好媽媽」是怎樣的?_img_1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足夠好的媽媽」這一概念。他認為,足夠好的媽媽能夠養育出具有真實自體的孩子。那麼,足夠好的媽媽是怎樣的呢?

第一,足夠好的媽媽在嬰兒出生前後,會處在原初母愛貫注中。

「原初母愛貫注」的特點是:從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的數週內,媽媽會全神貫注地對待嬰兒。在孕期的後三個月,媽媽會跟嬰兒共用呼吸、消化和排泄器官,嬰兒的生長充斥著媽媽的身體和心靈,媽媽自己的主體性、興趣和生活節奏都逐漸隱退了。

媽媽的所有存在,都變成了適應嬰兒節奏、滿足嬰兒需求,這是一種高度共生的狀態。媽媽跟嬰兒之間往往有著心靈感應般的連結:媽媽感到奶脹,而此時正好嬰兒想要吃奶;媽媽微微心慌,想要去看看床上的嬰兒,而這個時候嬰兒剛剛醒來,正要尋找媽媽。

這種微妙的同調性,有著神蹟一般的美好。嬰兒自發發出信號,被媽媽敏銳地捕捉到,並給予回應和滿足,與嬰兒保持同調,從而建立嬰兒的真實自體。

好的媽媽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的眼睛看到自己,於是他的存在就被確認了。而有些媽媽,無法進入母愛貫注的狀態。比如抑鬱的媽媽,嬰兒在旁邊發出各種信號,渴望互動,可媽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抑鬱情緒裡。這種情況下,嬰兒看著媽媽的眼睛,看到的卻是媽媽自身凝固的狀態,無法照出自己。嬰兒發現自己這種自然自發的狀態得不到回應,「我得去觀察媽媽的狀態,順從媽媽,創造出讓她滿意、能夠喚醒她的狀態。」嬰兒因此發展出了虛假自體,他的內在不得不分裂,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創造出一個虛假自體圍繞著媽媽轉,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生存下去。

有的媽媽在懷孕後期,甚至臨產前,全身心都掛在工作或學習上,肚子裡的孩子除了帶來一些生理上的不適外,基本沒什麼存在感。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有了孤獨和被拋棄的感覺,也就是跟媽媽同調失敗。

什麼是同調呢?一個朋友說自己產後睡眠不太好,看了很多睡眠訓練的書。但她媽媽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哪有那麼複雜,還用訓練?孩子睡,你就跟著打盹,別管白天,還是晚上,能睡多少算多少;孩子醒,你就跟著醒,不要老想著保持自己的作息規律,啥都順著孩子來,這就行了!」這位朋友果真按照她媽媽說的做了,結果睡眠品質反而比生孩子之前提高了很多。可以說,順應、滿足嬰兒的同時,也是媽媽對自己內在嬰兒的重新養育。

第二,足夠好的媽媽能滿足嬰兒的主觀全能感。

嬰兒從黑暗的子宮來到光明世界時,會感覺是自己創造了這個世界。實際上,嬰兒沒有一點能力去創造物質滿足,只能利用自己的主觀幻想來創造一切。比如嬰兒餓了,媽媽把乳房及時送上,那麼,在嬰兒的感覺中,就是他自己的願望創造了這個乳房。媽媽的及時回應,把整個世界都送給嬰兒,讓嬰兒以為這些都是由他自己主觀意願創造出來的,這就是滿足嬰兒的「全能幻想」。

從媽媽對嬰兒全能幻想的支持中,嬰兒會逐漸孕育出真實自體。也就是說,嬰兒的主觀全能感是在原初母愛的貫注中產生的。隨著嬰兒逐漸長大,媽媽也會慢慢從這種狀態中退出,讓嬰兒重拾主體性,再一次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對嬰兒的回應越來越慢,但並不是刻意延遲或漫不經心。媽媽依然是積極的,只是不再像原初母愛貫注時那樣神一般的一體呼應。

第三,足夠好的媽媽會給嬰兒適當的挫折。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不再幫助嬰兒維持主觀全能感,媽媽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的作息規律、個人的需求,逐漸回歸。這時候,嬰兒會慢慢意識到:原來我不是全能的,不是我有什麼意願,就能立刻創造出現實來滿足。

這種挫折會讓嬰兒感到痛苦,但這種痛苦是建設性的。嬰兒從一出生就依賴媽媽,但是他自己感受到「依賴」卻是從這時才開始的(以前是全能幻想,自以為什麼也不需要依賴)。藉此,嬰兒逐漸意識到客觀世界和自己的主觀意願之間是有差別的,願望要想被滿足,不是僅僅發出渴望就行,還需要跟別人協商,等別人合適的時候才能創造滿足;而別人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願望。這樣的挫折,是一種適當的挫折,是嬰兒的心理向前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

「適當」的挫折,意思是媽媽並沒有故意要延遲滿足孩子,而是事情本身客觀上需要等待。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需要喝水,孩子先要感受到自己口渴了,然後說出或指出想要喝水。媽媽聽見孩子的需要,放下手裡的事情去幫孩子拿水,而不會再像孩子剛出生時一樣,時刻感知和猜測孩子的需要,能夠在孩子即將要口渴的時候,就已把奶瓶送到孩子嘴邊。

那麼,注意力不能回歸自身、一心掛在孩子身上、沒有自我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呢?據我觀察,這樣長大的孩子,共同點是很容易暴怒,一點事情不如意就無法忍受,甚至去攻擊別人,容易陷入偏執的狀態。

沒有主體性的母親,使孩子始終處在「世界應與我一體」的幻覺中,同時也在閹割孩子自由而完整地探索客體世界的能力。比如一個小朋友想要玩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這是一個觀察、協商、可能受挫折、哀悼喪失,或者再次換方式協商的探索過程。然而,沒有自我的媽媽,立刻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代替孩子去跟別人協商,使孩子喪失了體驗過程的機會。

第四,足夠好的媽媽能忍受孩子無情的使用和攻擊。

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代表了活力,是生命的證據。嬰兒最初無心的攻擊,比如吃、咬、踢、扭動身體等,並沒有傷害媽媽的意圖,只是自發活動的一部分。嬰兒經由攻擊,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繫,從而發現了外部客體,這對嬰兒來說意義重大。

原初攻擊性就像一團火焰,自然地想要伸展和碰觸外部世界,而這些能量是轉化為打媽媽一巴掌,還是溫柔地碰觸媽媽,嬰兒暫且不能區分和掌控。在嬰兒的意識中,它們都只是一種運動而已。

原初攻擊性裡,包含著嬰兒對媽媽那種原初興奮的愛,這種愛同時也是毀滅:嬰兒蓬勃地對媽媽伸展自己,咬乳頭、掐媽媽、打媽媽,無情地使用媽媽,摧毀和表達愛彷彿是一回事。嬰兒在兩歲之前,幾乎都是如此無情。直到兩歲左右,他才能夠發展出對客體的擔憂能力。

嬰兒肆無忌憚地使用媽媽,不擔心媽媽被摧毀,而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地滿足嬰兒,忍受他的無情。這樣一來,嬰兒就不用隱藏自己,不用把自己分裂成虛假自體,他的真實存在就被確認了,生命力就得到了祝福。

溫尼科特認為,生命力和真正活著的感覺與攻擊性緊密相連。他甚至認為,嬰兒的自發性就是攻擊性。

當媽媽在嬰兒的攻擊中倖存,既沒有因此拒絕、懲罰嬰兒,自身也沒有崩潰時,嬰兒便體驗到了這個完整的過程:我創造她,我無情地使用她,而她卻沒有被我毀滅,依然堅定而溫和地存在著。這會讓嬰兒感知到,外面的世界有某種存在是在自己主觀全能掌控之外的,而這個存在是結實的、善意的。

這就構建了嬰兒與外部世界的基礎客體關係——「我不用擔心伸展自己的能量會毀滅外部世界,或者被外部世界報復」。這樣的孩子能保有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同時又能接受真實的挫折。

總體來說,足夠好的媽媽能夠在最初滿足嬰兒的全能幻想,順從嬰兒,及時回應他,跟他同調。

當嬰兒的全能幻想被充分滿足後,媽媽又能適時退出,讓嬰兒經受適當的挫折,從而獲得成長。

最重要的是,媽媽要在嬰兒無情的攻擊中倖存,不反擊、不拒絕,心甘情願被使用。這樣,嬰兒就會發展出真實自體,保有蓬勃的生命力,與這個世界建立和諧的基礎關係。

在嬰兒眼裡的「好媽媽」是怎樣的?_img_2《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親子出國 戒奶嘴 尿布推薦 懷孕初期 配方奶 月子中心 益生菌 半夜發燒 幼兒園 孕吐 長高 寒假 黴漿菌 人工受孕

特別企劃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