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最後一次機會」4歲女童淚崩懺悔》要求小孩「好,還可以更好」,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4歲多女童「鰻魚」的母親時常在粉絲專頁「鰻魚家家酒」分享親子生活,近日她PO出女兒「鰻魚」做錯事的反省影片,影片中小鰻魚一邊哭一邊向媽媽懺悔,再三強調自己會改過。不少人大讚鰻魚媽教育成功,另一派網友則批這是變相的情緒勒索,也沒有顧及孩子個人的隱私和心情。到底什麼是情緒勒索?要求小孩完美錯了嗎? 

「給我最後一次機會」4歲女童淚崩懺悔》要求小孩「好,還可以更好」,就是一種情緒勒索_img_1
來源:鰻魚家家酒粉絲頁

你應該「總是要更好」 

「好,還要更好」、「一山還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句子,你是否耳熟能詳? 

或許,我們都有過經驗,從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就不停被提醒、被要求: 

「你需要做得更好。」 

「如果你有能力做到這樣,那你應該更努力做到那樣,否則就是你不對、不夠努力。」 

「不能滿足現在這樣的成就,你應該要一直看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一直努力,否則就是怠惰。」 

我們被這麼要求,活在「永遠不夠」的生活中。 

我們被覺得「永遠不夠」,不管做得再好,都是可以再更好的。 

我們不被允許滿足於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因為這樣太過「自滿」,不會「進步」。 

我們被要求應該要一直「自省」,一直挑錯,直到無可挑剔為止。 

問題是,永遠不會有無可挑剔的一天,因為「好,還可以更好」,因為「永遠不夠」。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書中,談到了「永遠不夠的文化」特色,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她談到在這種「永遠不夠的文化」中,人們的「匱乏感」會特別的強,為了減輕因匱乏感產生的焦慮,我們感到自卑,所以我們學會比較,甚至抽離自己的情緒,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後頭:我們習慣當「旁觀者」,學會不要太過認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現得太過在意一件事,因為「認真就輸了」,因為那不夠酷。 

那種「真實的掙扎」會讓我們覺得害怕,感到脆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認真會被別人嘲笑,那會讓最後如果得不到目標的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沒有能力,非常糟糕。 

我們覺得羞愧,覺得自卑,所以,我們害怕展現「真正的自己」。 

於是,匱乏感與自我價值低落的自卑,成為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因為「自卑」讓我們覺得匱乏,而「感覺匱乏」更讓我們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於是,我們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在匱乏感中載浮載沉。因為急於擺脫匱乏感,我們習慣「比較」,用「比較」當作標準,確定我們還少什麼,然後努力去追求。我們「抽離」,避免讓人覺得我們在意什麼。如此,就算沒有達到那些目標,至少,我們還保有「面子」。 

然後,這種「永遠不夠」的匱乏感,讓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永遠不覺得滿足,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就算我們做到了什麼,在掌聲與他人豔羨的眼光之後,我們感受的只有空虛。因此,我們唯有一次次的「糾正」、「填補」自己的不足,直到完美。 

只是,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於是,我們永遠感覺到焦慮、不足,永遠不滿意自己,永遠看到別人有比我更好的東西,永遠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不該犯錯,你需要完美 

在這種「永遠不夠」、需要「不停挑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文化中,我們理所當然地不被允許犯錯,並且應該要追求完美。「必須變得更好,甚至追求完美」的壓力下,犯錯也就顯得更加罪無可恕。 

我身邊的朋友曾經跟我分享一個經驗: 

有一次,當他跟朋友去餐廳吃飯的時候,隔壁桌的小孩不小心碰撞了他們的桌子,於是,他的杯子瞬間掉下來,摔得粉碎。 

當場,全餐廳的人都往這邊看過來,服務生迅速跑過來,而隔壁桌的父母沒有做任何表示,他記得他當時反射性的第一句話是: 

「不是我弄的。」 

當他反射性說出這句話時,自己也覺得嚇一跳:「怎麼我第一個反應,是要先說這不是我的錯呢?」 

回家後,他好好想了這件事。他發現自己時常對於生活中的一些小錯「過度反應」,包含伴侶不小心把水弄倒,或是東西掉下去等,他的反應都很劇烈,而且第一時間就要先說:「不是我弄的,這是誰的錯?」 

而當他自己不小心犯小錯或弄倒東西時,自己也非常害怕,甚至生氣。有時他甚至會想要把錯怪在伴侶身上,覺得是因為伴侶沒有把東西放好,才使得他弄倒之類的。 

有一次,伴侶看他這樣,忍不住對他說:「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弄倒了,擦一擦就是了。人沒有受傷,才是最重要的。就算犯錯,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有必要這麼在乎誰對誰錯嗎?把狀況復原,確認重要的人是安全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嗎?」 

聽到伴侶的話,加上這次的經驗,他忍不住反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呢?」於是,他試著勇敢面對自己的感覺,那種「犯了小錯」的事件發生後,自己的內心感受究竟是如何呢? 

他發現,當他犯錯時,心中立刻湧上的是罪惡感,甚至羞愧感。他感覺到的是:「我做錯事了,不只是我做錯,我做不好,而是『犯錯的我根本就是不好的』。」 

他發現:他深深覺得犯錯的自己是糟糕的。 

在勇敢地、更深入地回溯後,他記起小時候,當他犯錯時,父母總是很嚴厲的責罰他,不管是破口大罵地責罵,甚至是責打。 

其實,現在的他,已經記不起當初到底犯了什麼錯,但是,「每當犯錯,就會被破口大罵、被責打」的恐懼,深深印在他的心裡;他也慢慢發現,原來在他內心,一直相信著:「犯錯,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讓別人失望,甚至不被愛,所以,人,必須是完美的。」 

這種「必須完美」的念頭,或許讓他事事要求高標準,讓他達到了一定的事業成就,卻也讓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嘗試一些他想做的事情,因為他並不確定:「如果去嘗試這些我喜歡但不熟悉的事情,我真的有能力達到目標嗎?我是否還可以完美?」 

如果我不完美,大家或許就覺得我糟糕、不夠好。 

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當我朋友跟我分享這個經驗時,我覺得他的描寫非常的深刻,對於他勇敢面對自己感受的這部分,我也覺得非常了不起。 

畢竟,那是一種很真實、深刻的恐懼,而躲在「完美主義」的背後,其實比較安全,可以讓自己顯得不那麼脆弱。 

而且,「完美主義」這個詞,在這社會中,其實是褒義大過貶義的。躲在這個詞後面,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對那些「不確定的挑戰」可能帶給自己的不安與無能感,也不必面對那對以至於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的脆弱情緒。 

尤其是,執行「完美主義」,其實能讓我們覺得有些許的「控制感」,那就是:「當我已經把自己挑錯到極致、做到完美時,這也代表你沒有機會可以嫌我,或說我不好。」 

這就是「完美主義」最棒的功能:讓我不用總擔心別人覺得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未雨綢繆,先準備好最完美的狀況。 

所以,我們無法忍受自己有「不完美」、「可能失敗」的部分,因為那就是「不夠好的自己」,那是不能被接受,應該被剔除的。 

偏偏,那個「可能犯錯的自己」,其實是最真實而勇敢的,那個「完美的自己」,是一個符合社會期待,戴著面具與盔甲的「假我」。 

我們愈相信自己必須完美,就愈不允許自己犯錯,更不能允許自己顯露出那個「真實、可能犯錯」的脆弱自我。 

而後,我們離自己愈來愈遠,不相信「真實的自己」是能夠被喜愛、被接納的;畢竟,「連我自己都不接受了,哪還有人可以接受呢?」 

這種「追求完美,不允許犯錯與失敗」的文化,也使得我們失去創新的勇氣與能力,我們很容易放棄夢想,只能遵循著被社會認可的路,一步一步走向別人為我們安排的目標。 

但事實上,犯錯是常有的事情,當我們能夠將「事情」與「自我」分開,我們才有能力更清楚真實自己的樣貌。 

即使我們能力很好,我們仍然可能犯錯;而犯錯或失敗,只是因為我做不好,並非我不好。 

權威,永遠是對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在學校,都相當強調「權威」的正確性: 

你應該要聽父母的話。
你應該要聽老師的話。
父母、老師的要求都是為你好。
不能去質疑父母與老師的權威性。 

甚至,為了維護這個「權威」的正統性,我們使用很多「道德規範」,更甚者,還有「校規罰則」,來威嚇、懲罰不遵從權威的人。 

例如:
你不聽父母的話,就是壞小孩,就是「不孝」。
你不聽老師的話,就有校規等,你會遭受懲罰。
你應該要「尊師重道」;你應該要「孝順」父母。
你應該要聽話,不能造成「大人」的麻煩。 

一旦我們的想法與權威不同,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就會受到各種阻礙,不管是實際上權威的否定,抑或是我們內心習慣性地認同權威的「正確性」。 

在過往經驗中,我們甚至被這樣的教育文化養成一個習慣:「『權威』有資格決定我們的價值。」 

所以,當我們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此與「權威」相悖時,我們很可能會很擔心「權威」的評價和看法。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會因為「權威」否定了我們的想法,或是,否認我們的感受,因而感覺痛苦不已。 

痛苦的是:理性來說,我不認為「權威」的否定是正確的,但長久下來的習慣,又讓我覺得,好像不按照「權威」方式做的我,是不對的。我的感受,也好像是錯的、該被抹滅的。 

在這樣的教育下,當我們長大之後,到了職場,上司、老闆與主管,成為我們的另一個「權威」,他們決定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做得對不對。 

老闆如果有要求,不達成的話,就代表你不夠認真、能力不夠。因為職場的潛規則是:「你需要當一個在職場上抗壓性高、很負責任的人,那代表老闆的要求,你應該要達到,否則你就是草莓族。」 

按照老闆或主管的「吩咐」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即使他的要求不合理,很可能他是「為你好」,而礙於這種「上對下」的權力位置,我們敢怒不敢言,沒得反抗。

因為,我們已經很習慣在這樣的位置上,被要求、被規定、被責難。 

於是,就好像「權威」永遠是對的。在「權威」的要求下,我們就像在食物鏈的底端,不能做自己,也不能違抗權威的要求,否則就是「不識好歹」、「自以為是」;甚至,我們連「受傷的感覺」似乎都不能有,我們需要合理化自己的痛苦,「理解」對方不合理的要求,過度嚴厲,甚至人身攻擊的言詞與責罵,都是「為我們好」,因為「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而且「愛之深,責之切」。 

我們變成,需要花很大力氣去「美化」權威者對我們的傷害與不尊重,藉此讓受傷的自我「可以感覺好一點」,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在這樣的環境中忍受、生存。

而我們卻忘記,一件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的事: 

「身為一個人,我們有感受,也有需求。我們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你應該』的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時,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實際上,就算是與權威互動,仍然是兩人關係。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裡,人生而平等,即使職位、身分不同,但彼此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互相尊重、理解。 

可惜的是,我們的文化,教我們如何對權威者「順從」,卻忘了教導我們,如何學會「尊重別人」,以及如何學會「不讓別人不尊重地傷害我們」。 

而當我們僅從文化與權威者那裡學會「順從」,以及「權力位階低的人就該被壓迫」時,我們自我的價值將所剩無幾。日後,當我們成為權威者時,是否也會這樣去要求別人順從?以展現自己的權力、自我價值? 

我認為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實際上,「尊重別人」的行為,才是「展現自我價值」,也讓別人感受「自我價值」的最有力表現。

「給我最後一次機會」4歲女童淚崩懺悔》要求小孩「好,還可以更好」,就是一種情緒勒索_img_2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人工受孕 親子出國 幼兒園 益生菌 半夜發燒 懷孕初期 黴漿菌 月子中心 長高 寒假 戒奶嘴 孕吐 配方奶 尿布推薦

特別企劃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婦幼展落幕 寶寶健康也有收穫嗎? 新生兒篩檢三重點:出生後48小時及早篩,守護健康減少威脅!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媽咪投票趣

會讓小學生自己上下學嗎?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