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太超過了嗎?15種以愛為名的NG狀況,爸媽你有幾種?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但親子之間的羈絆幾乎是神聖的。書籍、藝術、音樂,甚至連廣告都歌頌著珍貴的童年時光。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告訴你,他們曾凝視搖籃裡沉睡的嬰孩許久,享受這段美妙的時光,感受新生命的份量和喜悅,以及隨之而來的責任。父母知道他們肩負莊嚴的義務,必須保護、養育、珍愛自己的孩子;父母也知道這是個機會,他們會與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彼此陪伴,珍惜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第一次」:第一顆牙齒、第一個字、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學,一直到第一次約會,然後終於抱了第一個金孫(當然,我們都希望這一天別來得太早)。

對孩子的愛太超過了嗎?15種以愛為名的NG狀況,爸媽你有幾種?_img_1
圖片來源 / Pixabay

親子之愛至此又開始下一個循環,迎接新的世代。

面對這個神聖職責,父母的心態無比莊重:看看他們為孩子投入的龐大資源就知道了。父母們讀遍了親子雜誌和書籍,四處參加親職教育課程;在教堂、在咖啡店、在網路聊天室裡,父母們彼此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的行為問題。他們為孩子奉獻了驚人的時間、心力、資源,就算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我們都明白,愛是奇蹟。許多人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在生命中真正感受到愛的時刻(那些未曾真正感受到愛的人,也憧憬著自己有朝一日能有這樣的機會)。父母對親生孩子的愛是如此強烈,懾人心魄。人類的愛是沒有極限的。難道不是嗎?

許多人看不懂本書的書名,甚至覺得不高興:父母怎麼可能愛得「太多」?事實上,愛不是問題;問題是父母打著愛的名號所做出的行為。通常,這些行為一開始造成的後果並不明顯,但等到後果浮現,又已經太遲了。

現在,我們鼓勵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對親子教養的觀念,以及自己用什麼方式經營親子關係。父母也應該瞭解,有時候在當下認為是在愛孩子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其實不是最有愛的處理方式。我們無意貶損或責備家長,我們常與爸爸媽媽們來往;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是孩子的媽。把孩子教好難如登天,我們太瞭解了。我們只希望幫助家長意識到,自己以愛為出發點做出的決定,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

愛太多,很正常

如果你也是一般的父母,那麼多少會有點「愛太多」的傾向;事實上,幾乎所有父母都太愛自己的孩子了(也許除了極少數有心理疾患,完全沒辦法愛的人之外)。接下來就讓我們花點時間,看看你是不是也有下列傾向吧。(沒關係,這些事我們都做過。)

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的家長,總是沒發現自己的孩子早已能獨立自主。孩子在遊樂場玩爬格子的時候,他們不放心讓孩子爬上最頂端;他們不准孩子在家附近騎腳踏車;他們竭力防止孩子碰上任何可能會傷害幼小心靈的場面。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過度保護的父母開始預防孩子犯錯,卻沒有告訴孩子:犯錯的價值在於從中學習,犯錯是磨練能力和辦事能力的大好機會。

為人父母當然必須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過度保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畏畏縮縮,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會反抗緊迫盯人的父母,造成各種家庭衝突。

過度保護不僅會消耗父母大量心力,孩子通常也不領情。幾乎沒有孩子會認同家長過度保護的理由。

出手救援

出手救援孩子的父母,常常在早上九點零七分衝到學校,手上拿著孩子忘了帶的作業(可能還是爸媽幫忙寫完的,因為小朋友一直拖到最後一刻才動工),或是麥當勞外帶的午餐(因為孩子忘了把媽媽精心準備的便當帶出門)。

這類父母碰到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時候,往往代為向老師求情;他們會直接沒收孩子從雜貨店偷拿的糖果,而不是要求孩子拿回店裡,自己面對老闆的斥責。他們幫青少年付清漏繳的汽車保險金,而不是嚴格執行事前的約定,收回孩子開車的權利。這些父母會告訴你,「他只是個孩子嘛。」到最後,出手救援的父母反而心裡出現了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負責?

縱容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縱容對孩子沒有好處。但是,比起嚴格執行所有規定,「放任」實在是簡單太多了!放任之後,有時父母會突然覺得應該要給孩子一些空間自由成長,讓他們探索世界,免得孩子被一句不由分說的「不行」扼殺了創造力和自尊心。這時卻發現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自律、自制、體諒他人的能力……這樣的現實,無情地喚醒了這些父母。這些「被寵壞的小鬼」不受人喜歡,這樣也使得縱容的父母十分受傷,心裡不是滋味。

過度控制

過度控制這件事有點複雜,它看起來並不像是愛的表現。對孩子說教、責備、處罰,替孩子決定所有事情等等行為,或許無法讓人感動到淚眼朦朧,但是有這種傾向的父母往往會說:「我太愛你了,怎麼能讓你變成沒家教的小孩。」同樣地,事實證明孩子大多不會接受父母過度控制的作法,反而會以行動反抗,或是改採偷雞摸狗的策略,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依然故我。家長之所以選擇控制孩子,通常是誤以為控制之外唯一的選項只有縱容。事實上,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許多可能的做法,稍後我們會詳加討論。

在孩子哭鬧、撒嬌、發脾氣的時候妥協

滿足孩子的願望,看見他們快樂得整張小臉都亮了起來,是件很有趣的事;不有趣的則是看見孩子哭鬧、耍脾氣。許多家長在刻苦的環境裡成長,兒時無法獲得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因此發自內心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也有的家長只是受不了孩子在玩具店、超級市場裡發脾氣時,得在眾目睽睽下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還得忍受群眾譴責的目光。不論原因為何,古靈精怪的孩子馬上就學會利用這個機制,只要父母妥協了一次,相同的情況保證一而再、再而三上演。

為孩子做了太多決定

不少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免於犯錯。然而,唯有在犯錯的時候,孩子才有機會從中學習。有的父母很想直接告訴女兒:「不要浪費那麼多時間練習啦啦隊,結果只會讓妳失望。」但是,假設愛迪生研究燈泡失敗了四、五十次的時候,他媽媽就擔心失敗會傷害他的自尊,於是說服他放棄這個瘋狂的點子,那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常說,比起父母不斷嘮叨、耳提面命,還不如讓孩子交報告的時候拿一次F效果來得好。大多數父母聽了這個建議,都會覺得很震驚。有的父母直接幫孩子完成報告,其實這是對孩子最不好的做法。以上的說法,這不代表我們鼓吹讓孩子自生自滅。其實,父母可以用支持、鼓勵的態度,幫助孩子探索自身行為造成的後果,從中學習寶貴的教訓。溺愛

溺愛的父母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要是不穿名牌牛仔褲、明星球鞋,沒有天天吃到麥當勞,沒有最新潮的玩具,就活不下去。這類父母認為,在孩子房間裡擺一台最先進的3C產品,是一種「愛的表現」。

這些父母也最常煩惱,不知該如何叫孩子打掃房間(還有客廳、廁所、院子),或是不懂孩子為什麼每弄壞一個玩具就立刻吵著要買新的(沒錯,這些孩子常常弄壞玩具)。這種父母沒有搞清楚的是,孩子一旦在物質上受到溺愛,只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該獲得同樣的寵愛。

不合理的期許

這類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就為他報名了最好的托兒所;他們為一歲大的孩子買電腦,兩歲的時候展開閱讀計畫,家裡到處貼滿了單字卡。他們送四歲的小孩去學高爾夫,因為高爾夫球場是未來談生意的好地方。孩子開始上學之後,這些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擠進資優班。他們耗費龐大的心力與孩子爭執課業問題,他們認為孩子要是成績不好,就會淪為人生的失敗者,而無數相關研究已經證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稍後會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這類父母常搞到孩子有憂鬱傾向,因為孩子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不允許他們自由成長。這樣的孩子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治療、諮商,才能慢慢走出傷痛。在不合理期待中長大的孩子,有的一輩子拚命達成父母的期望,有的則是選擇放棄、反抗,頹廢度日。

沒有要求孩子對家庭做出貢獻

童年應該充滿快樂時光和神奇魔法,不是嗎?而且,反正孩子永遠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做家事,也解決不了問題,家長們也覺得自己動手比較快,還不用想盡辦法逼孩子做家事呢。有這種觀念的父母,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心中滿是埋怨。這些爸媽要是知道他們的孩子有多氣餒,一定很驚訝吧!當然,命令孩子做不想做的事,孩子一定會反彈。不過,如果父母讓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便能大幅提升孩子配合的意願,孩子也可以從中學習重要的生活技能。參與感能帶來歸屬感、親密感、自信心,以及更積極的合作意願。(稍後我們會再詳談這一點。)

為了提升孩子的自尊而過度誇獎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這類父母總會說「好厲害!」「你好棒!」他們把「一百種讚美孩子的方法」小卡貼在冰箱上最顯眼的地方,因為大家都說讚美可以為孩子建立自尊心。孩子所有的作品,他們都拿去裱框,家裡的牆壁掛得密密麻麻都快沒有空間了。但這樣的父母們不知道,過度讚美只會使得孩子失去自我、盲目追求他人的讚美;過度讚美無法教養出自信、有創意的年輕人。

怪獸家長

如果別的小朋友對自家孩子不友善,這類父母會把他們趕回家。這些家長會告訴隔壁的史先生,他家的玻璃窗本來就有裂痕,孩子打出去的那顆球沒有碰到窗戶。他們向校方堅持,是數學老師教得不好,孩子才會被當。一看見這些父母,不分大人小孩總是紛紛走避。怪獸家長教出來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必為任何事情負責。

讓孩子當家裡的霸王

這類父母總是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他們常常訂披薩,因為孩子老是想吃;他們每年都去迪士尼樂園,因為孩子想去;爸媽從來不會在週末同時外出,因為孩子會想念他們、會哭鬧。這些父母過得毛躁而哀怨,不過他們的孩子倒是很開心。這不是最重要的嗎?可是,最後爸媽發現,孩子好像也不是真的開心,這時他們才終於警醒。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犧牲而學會感恩,反而不斷撒嬌要求更多;一旦事情不如願,這些孩子便會大發脾氣。

長時間工作,換取富裕的物質生活

凡是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住在良好的環境,念優秀的學校,過快樂的生活。事實上,父母外出工作並不會影響小孩的發展;飽受爭議的婚姻與家庭諮商師蘿拉博士(Dr. Laura Schlessinger)大肆宣揚媽媽出外工作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但這個說法並沒有任何根據。不過,有的家長選擇將所有時間、心力投注於工作,全力改善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困惑地發現他們沒有時間與家人相處,無法滿足家庭成員的期待。這些家長投資了大把的時間在「打造未來」,沒時間與孩子和配偶相處卻又使他們內疚,因此更容易溺愛孩子以彌補自己的罪惡感,形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這種生活對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好處。

片面決定孩子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類的父母總愛大肆炫耀子女在學業、競賽上的成就,搞得同事和鄰居不堪其擾;或是堅持兒子未來要成為鋼琴家,但鄉親父老全都知道,他們家的兒子把所有時間都拿來鑽研汽車引擎。爸媽真的最懂自己的孩子嗎?還是想把牽牛花種成一叢玫瑰呢?這些父母所愛的,到底是自己的孩子,還是他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理想?

爭搶孩子的監護權

沒錯,真心愛孩子的家長應該擁有孩子的監護權。但是萬一深愛孩子的好家長不只一個呢?有的父母為了爭奪監護權,一戰就是好幾年,孩子只能在雙親之間顫巍巍地走鋼索。這些父母從來沒有多花時間「走進孩子的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為了「愛孩子」,對孩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有時候對這些孩子而言,根本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圓滿結局。

允許孩子永遠待在舒適的老巢

孩子滿了十八歲之後,父母還是會愛得太多嗎?現在好工作這麼難找,房租這麼貴,他又不好好吃飯……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二十五歲以上仍然住在父母家裡的「大孩子」人數,近年創下了歷史新高(通常是因為孩子無法獨力負擔從小習慣的生活型態)。還好這些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看來他們還要一起生活一段時間!

★★★★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行為(大多數的父母都符合了不只一種),那就代表多少也有愛太多的傾向。現在你應該已經理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愛得太多只是一種人性,也是教養過程中的一部分。不過,你應該也注意到了,這種做法長期來看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簡而言之,這就是我們對「愛太多」的定義:父母以愛為名做出某些行為,但這些行為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好消息是,愛太多是人之常情;更棒的是,你可以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為孩子做好準備,在現今的世界裡獲致成功——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成為社會中快樂、有貢獻的一員」。孩子的快樂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同時他們也學到了必備的生活技能,為勇氣與自信打下基礎,養成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爸媽的夢想)。這些孩子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因為他們瞭解奉獻與互助在家庭、校園、社群之中的重要性。

對孩子的愛太超過了嗎?15種以愛為名的NG狀況,爸媽你有幾種?_img_2《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2:姚以婷審定推薦,愛太多的父母,如何透過瞭解自己而改變孩子,培養孩子的品格與能力》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黴漿菌 寒假 幼兒園 孕吐 懷孕初期 長高 配方奶 益生菌 戒奶嘴 尿布推薦 親子出國 人工受孕 月子中心 半夜發燒

特別企劃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