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到寶寶,最遙遠的距離!全母乳哺育與全瓶餵母奶的差別?

對寶寶來說,「把奶擠出來,寶寶到底喝得比較多還是比較少?」這取決於媽媽與寶寶有沒有一直在一起,以及瓶餵的方式。擠出來的奶,成分與親餵已經不同,從擠乳、儲奶到回溫加熱,進入寶寶的口中,每一步驟都有細菌汙染的風險。當照顧者用奶瓶餵母奶,常會回到配方奶的哺餵模式,於是又帶來了過度餵食的問題。推廣母乳哺育時,我們會說:「再怎麼樣,餵的是母奶還是比配方奶好。」但這是成份的好,是就物質面來說的。更深入一點想,照顧者要知道親餵與瓶餵的差別,而不是寶寶喝的是母奶就好。如果我們把懷孕終止於離乳那一刻來看,這相互調節的兩個身體,在擠乳器的中介下,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和選擇,讓餵奶這件事變得複雜。

乳房到寶寶,最遙遠的距離!全母乳哺育與全瓶餵母奶的差別?_img_1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MIKI Yoshihito

在母乳哺育率很低,以配方奶為嬰幼兒餵食典範的年代,寶寶用奶瓶喝奶是很常見的生活現象,兒童玩具也常見小寶寶與奶瓶的組合。很長一段時間,「瓶餵(bottle feeding)」意味著用奶瓶裝配方奶餵小孩,「定時定量」的餵食觀念也隨著科學母職的發展,成為嬰幼兒餵食的基本觀念,深植大眾腦海。後來母乳哺育率上升,2010年台灣也通過了「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註一),保障哺乳母親在公開場合哺乳的權利,但是媽媽親自哺餵寶寶的畫面,並沒有等比例在生活中增加,母親們或照顧者用奶瓶裝母奶餵寶寶,反而是更常見的畫面,媽媽們之間還流傳著某個牌子的「母乳實感」奶嘴深受母奶寶寶喜愛。

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當母乳不再是讓寶寶從媽媽的乳房上直接吸吮,而是「擠出的人奶」裝在奶瓶裡,媽媽們豈不變成了自己孩子的奶媽?(註二)何以在當代,雖然寶寶喝的是母奶,寶寶的嘴巴到媽媽的乳房卻成為這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被數字約化的母奶與母親

當代「科學母職」的觀念仍然深植於社會大眾的認知價值中,媽媽們養育小孩,仍然依賴科學與醫學專家的建議,但專家們從推崇配方奶轉而再度頌揚母乳的優點。舉例來說,2007年夏天之前,在美國如果一個母親要將自己擠出分袋裝好的母奶帶上飛機,按交通安全運輸局(TSA)的規定,與洗髮精、牙膏、或是漱口水是相同的液體分類,有三盎司的限制。一位媽媽在結束一趟商務旅行準備回家時,帶了她兩天擠出的母奶準備登機,卻被安全人員倒入垃圾桶,她在機場放聲大哭。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母乳哺育委員會的兒科醫師Ruth Lawrence在媒體上聲稱:「她需要每一滴珍貴的黃金液體餵她的寶寶!」事件之後,交通安全運輸局將母乳重新歸類為「液體藥物」(liquid medicine),解除了三盎司的限制(註三)。

分子醫學的發展,讓大家對母奶成分更加了解,而重新認識母奶的好處,知道母奶有許多配方奶無法複製的成分。但大家似乎把焦點放在母奶的「成分」,而非「母乳哺育」這樣母嬰一起達成的動作;「小孩喝的是母奶」似乎也比「小孩從媽媽乳房喝到母奶」來得重要。母乳哺育原本該由寶寶來主導與母親互動,但在這樣的觀念下,嬰兒卻變得「不可見」,被化約為幾個小時喝一次?母奶量幾c.c.?寶寶體重增加多少克?於是當大家重新體認母乳哺育的重要性時,並沒讓孩子們回到媽媽的乳房上。

二十世紀生物醫療化的發展,「生物監測」(biomonitoring)的概念,也隨著發展。人們變得要從一堆生化數據中,得知自己「好好的活著」。在這樣的過程之中,「身體」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的生化數據,再現了身體的狀況。而在父權社會中,由生物監測數據建構的女性身體,充滿文化、道德面的性別偏見,讓女性的身體消失得更徹底(註四)。母乳哺育也一樣,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失的不只是媽媽的身體,還有寶寶的身體。尤其在台灣,做月子機構化之後,空間的阻隔,讓擠乳器以很特殊的方式,提早進入哺乳母親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家在意的是媽媽的奶量、寶寶的體重、黃疸數值…… 

規律餵食的迷思

我在月子中心巡診時,一個產婦問我:「陳醫師,我母奶很夠,寶寶喝很多便便也很多,為什麼這星期已經第三天了,寶寶體重沒有任何增加?」通常,我會要媽媽們不要那麼在意寶寶體重的問題,但三天體重都沒增加並不尋常,所以我詢問媽媽的餵奶方式。

「之前寶寶不喜歡親餵,我都用奶瓶餵他母奶。最近他比較願意直接喝了,我會看時間,大約三個小時給他喝奶。可是他大約十到十五分鐘就會睡著不喝,我會把他弄醒,再補他80c.c.母奶。他如果哭,我會讓他哭一會兒,再餵他。」這樣的餵食方式,問題在於規律餵食的迷思,讓自己看時鐘餵奶不是看寶寶釋放的訊息;媽媽處於過度泌乳的狀態,孩子喝到睡著其實已經飽了,後面再補的反而增加孩子身體的負擔;孩子哭不要馬上抱的迷思,讓孩子消耗過多能量在哭這件事情上。不是媽媽的奶越多越好,也不是寶寶喝越多越好。在母親泌乳足夠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有可能長不大。

乳房到寶寶,最遙遠的距離

美國嬰兒餵食執行研究(Infant Feeding Practice Study II)(IFPS II)(註五)統計顯示,2005至2007年間,1.5個月至4.5個月大的寶寶,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85%成功使用過擠乳器。甚至這當中有5.6%的媽媽,從寶寶出生後就把奶擠出來餵,寶寶不曾在媽媽的乳房喝過奶。

為何在意全母乳哺育(exclusive breastfeeding)與全瓶餵母奶(exclusive expressed milk feeding)的差別呢?母乳哺育,對媽媽有親子連結與許多健康上的好處,如果是擠出來餵,這些好處可能就不成立了。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顯示,擠乳器使用不當,可能造成母親乳腺炎、乳房或乳頭受傷等問題;還有因為使用擠乳器造成乳房疼痛的問題。很多月子中心坐月子的媽媽告訴我,當她們使用擠乳器擠乳時,總有一種被掏空的疲憊感,沒有親餵時那種滿足與愉悅。這是因為面對機器與面對寶寶,身體啟動的是全然不同的神經荷爾蒙分泌機制。

對寶寶來說,「把奶擠出來,寶寶到底喝得比較多還是比較少?」這取決於媽媽與寶寶有沒有一直在一起,以及瓶餵的方式。擠出來的奶,成分與親餵已經不同,從擠乳、儲奶到回溫加熱,進入寶寶的口中,每一步驟都有細菌汙染的風險。當照顧者用奶瓶餵母奶,常會回到配方奶的哺餵模式,於是又帶來了過度餵食的問題。推廣母乳哺育時,我們會說:「再怎麼樣,餵的是母奶還是比配方奶好。」但這是成份的好,是就物質面來說的。更深入一點想,照顧者要知道親餵與瓶餵的差別,而不是寶寶喝的是母奶就好。如果我們把懷孕終止於離乳那一刻來看,這相互調節的兩個身體,在擠乳器的中介下,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和選擇,讓餵奶這件事變得複雜。

英國一個針對產後四周內把奶擠出來餵的研究(註六),歸納出五個這段時間把奶擠出來的原因,包括還想繼續哺餵母乳,但要處理疼痛問題;親餵相較於瓶餵,不符合現代生活對效率的要求;促進或終止媽媽與寶寶的「依附過程」(bonding process);解決公開場合哺乳的問題;獲得些獨處的時間與處理哺乳需求的方法。如果說母乳哺育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脈絡,我驚訝於這個英國研究與我這些年在月子中心巡診的觀察,有著相當高的一致性。有些全職媽媽並沒有因工作需要與寶寶分離,卻還是使用擠乳器,把奶擠出來瓶餵,但常因此反而使母乳哺育進行得不順利,而提早離乳。讓我更訝異的是英國婦女,有六個月的產假,卻還是有多數的婦女把奶擠出來。從英國這項研究看起來,媽媽們把奶擠出來,並不只是回到職場要與寶寶分開的考量。許多不需要與寶寶分開的母親,還是有著各種使用擠乳器的理由。而擠乳器的使用,並不像廣告上時常呈現的,帶給哺乳母親效率,以及哺乳的持續。擠乳器對使用與不使用的媽媽來說,也可解構成兩種不同詮釋的「技術物」──對依賴擠乳器的媽媽們來說,擠乳器讓她們控制擠乳時間,讓她們知道自己奶量多少,她們認為擠乳器是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對不使用擠乳器的媽媽來說,擠乳器切割了她們的時間,影響了她們哺乳的自信。

若將這張因擠乳器連結而成的網絡再張開些,對應於「讓寶寶喝到奶」這件事,有親餵、手擠、擠乳器三種選擇,使用擠乳器的媽媽跟這個技術物如何有更自由的關係?如何讓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覺得自由呢?在原本職場媽媽需要與寶寶分開才要用擠乳器的想像中,在家帶小孩的母親、月子中心中的產婦,都不屬於擠乳器的使用者,但她們卻成為使用者,為什麼?媽媽們使用擠乳器,並不是需不需要回到職場這麼單純的考量因素。

寶寶需要的,不只是食物 

把母奶擠出來,讓餵母奶這件事,可以由其他人來代勞,不一定在母親乳房上完成。在月子中心,除了下班後或假日來陪伴的爸爸、家人會餵寶寶喝奶,最常見的還是將孩子推回嬰兒室讓護士阿姨餵。一方面媽媽們覺得花錢住進月子中心,就是有人幫忙顧小孩,為了讓自己能休息,「餵小孩」是可分派的工作。另一方面,月子中心強調護理專業的照顧,有些媽媽想從護理人員那兒習得照顧寶寶的方法,「她們比較會照顧啦!我是新手媽媽,什麼都不會,好怕把寶寶弄壞了!」常有媽媽這麼說。但媽媽們卻常抱怨整天擠奶擠得腰酸背痛,或是擠奶與餵奶佔據了所有的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常常有媽媽問我:「陳醫師,我才剛剛擠完奶,寶寶卻想喝,這時要親餵還是把剛擠的奶先餵他好呢?如果這時候親餵,會有奶嗎?」若將「擠奶」視為一種勞動,不擠奶的媽媽休息時間就會多一些。但是媽媽們卻不把擠奶的力氣與時間用來抱寶寶親餵,與寶寶相處,而是將照顧寶寶的工作分為「擠奶」與「餵奶」,擠奶工作歸產婦,餵奶工作歸嬰兒室的護理人員。「抱著寶寶親餵很沒效率,他一直喝我都不知他要喝多久。」是我常得到的答案。

大部分的媽媽,身體狀況允許的話,白天願意讓孩子在房間,親餵或瓶餵母奶。若覺得寶寶喝不夠,需要補配方奶,通常是推回嬰兒室,請護士阿姨餵。「回嬰兒室補配方奶」在月子中心似乎成為約定俗成的分工。不過曾有一位產婦,一入住月子中心就表明寶寶喝配方奶,不餵母奶,在醫院已經退奶,但希望寶寶一直跟她在一起,所以把孩子一直留在房裡自己照顧。對比於把母奶擠出來,卻將孩子一直放在嬰兒室給護理人員照顧的媽媽,雖然沒有數字可以衡量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但我不禁想問:「餵的是母奶就比較好嗎?原本需要母嬰兩個身體一起協調達到的泌乳供需平衡,把兩個身體拆開來也辦得到嗎?餵的是配方奶,寶寶就給誰照顧都沒關係嗎?」

照顧寶寶,我們很容易落入身心二元論的迷思,彷彿只要把寶寶餵飽就天下太平。兒童精神科醫師周仁宇在接受雜誌關於嬰兒安全感的訪談時指出:「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是這場生存考驗當中最重要的一環。」例如,在正常的情形下,孩子一出生自然會出現飢餓的感覺和尋乳反應,照顧者通常也有能力和意願去餵養孩子。另一方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孩子會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將他的需求和焦慮拋給媽媽,不過這些需求與焦慮對嬰兒來說常常是很模糊的,他還沒有能力清楚知道這些,但他只要把這些拋出來,媽媽便會回應他的需要以及消化他的焦慮。(註七)「有奶便是娘」在真實世界並不成立,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實驗,雖然受到研究倫理的質疑,但其研究顯示,當實驗設計將小猴子與母親分離,小猴子會出現吸手、搖晃身體、躲到牆角等焦慮的行為,這時將小猴子放進有兩個假猴子媽媽的鐵籠中,小猴子會在絨布猴媽媽身上尋求安撫,肚子餓時在鐵絲猴媽媽身上吸奶,吸完奶又回到絨布猴媽媽身上,或是乾脆踩著絨布猴媽媽的身體,把頭湊到鐵絲猴媽媽身上吃奶。(註八)

理想的照護模式 

在月子中心,怎樣才是理想的照護模式呢?護理人員常跟我反映的難處是,產婦們覺得住進月子中心就是要休息,跟寶寶在一起會睡不好,所以應該把寶寶放在嬰兒室給護理人員照顧。於是月子中心護理人員的工作,要分為嬰兒室(照顧寶寶)與外圍流動(照顧媽媽)。如果照護人數,是用母嬰一體來算,那麼護理人員與媽媽的「工作量」,是同時減少的。再怎麼精實的「嬰護比」,一個護士阿姨照顧四個寶寶,就很夢幻了。但是如果兩個寶寶同時有照護的需求時,怎麼辦?常看到護理同仁一隻手抱著孩子餵奶,另一隻手要安撫一旁正在哭的寶寶。好想讓母親們知道,「哺育」是跟孩子的相處與互動,而不是要講求效率的工作。孩子待在媽媽房裡,無論餵的是不是母奶,「至少」有媽媽一對一的照護。而月子期間的照護模式,影響了日後哺乳的順利與否,也對長期的親子關係產生了影響。      

參考資料:  

註一: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詳細條文見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goo.gl/4yNkM9(檢索日期:2014年5月6日)

註二:
Lepore, Jill (2009), "Baby Food", The New Yorker.一文的結尾語:”More like a baby? Holy cow. We are become our own wet nurses.”因為文章最後一段討論擠乳器的廣告不斷強調非常接近寶寶直接吸吮的模式。

註三:
Lepore, J. (2009). Baby Food,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from http://goo.gl/3h5JN1 (檢索日期2012年12月20日)

註四:
Casper, Monica J., L. J. M. (2009). Missing Bodies: The politics of visibility.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註五:
Katheleen M Rasmussen, S. R. G. (2011). The Quiet Revolution: Breastfeeding Transformed With the Use of Breast Pumps. .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1(8).

註六:
Johnson, S., Williamson, I., Lyttle, S., & Leeming, D. (2009). Expressing yourself: a feminist analysis of talk around expressing breast milk. Soc Sci Med, 69(6), 900-907.

註七:
《媽咪寶貝》2015年 3月號 NO.141 https://magazine.chinatimes.com/mombaby/20120321003196-300401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3日)

註八:影片請參考 https://youtu.be/ST0pUHcVjzI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3日)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長高 半夜發燒 孕吐 懷孕初期 寒假 尿布推薦 配方奶 戒奶嘴 親子出國 幼兒園 人工受孕 益生菌 黴漿菌 月子中心

特別企劃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趕走吃水怪獸,媽媽省錢幫手!夏普無孔槽洗衣機CP值超高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