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老師的評價,家長常焦慮不安?小心造成孩子孤單受挫

學校老師所面對的是一群各式各樣的孩子,老師可能急於想要讓班級符合「秩序」而試圖減少「干擾」達到能夠順利教學。惡魔教室的出現,或許我們也該思考的是為何老師會開始「習慣」使用這樣的策略「減少干擾」?例如課堂上一些「特殊、稍有不同」的孩子,很容易引發老師對「不守規矩、擔心被評價」的失控焦慮,使用權力可能只是為了獲得控制感來平復那些不安。

因老師的評價,家長常焦慮不安?小心造成孩子孤單受挫_img_1
圖片非文章案例人物

關於某校小學一年級導師使用「營造個人崇拜」方式帶領班級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由於該事件有錄音紀錄及逐字稿,內容有許多孩子的反應,似乎讓人感到詫異:為何孩子會跟著「吹捧」老師及「附和」導師的言行跟著辱罵同學,在心理學上能夠解釋嗎?

看完大約兩萬字的逐字稿,我試圖想像當時教室的畫面、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及場景,也搜尋當時新聞事件網路上的言論。有人舉例知名且有爭議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結果「路西法效應」來看待整個事件,但該實驗的對象的年齡主要為成人,能否用這樣的現象來解釋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反應?我想可能要有所保留。對一群約莫七、八歲如天使般的孩子真能成為惡魔?這群孩子所認知的經驗又是什麼呢?

從回饋中學習傷害別人

首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經驗(即便是孩子),這樣的經驗倘若沒有從孩子的觀點述說,誰都無法解釋那些孩子所經驗及表現的行為真實動機。每個孩子可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需求、不同的認知發展能力表現,無論在網路上或是所提供的逐字稿內容,其實都只能捕捉部分經驗的片段。

從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正步入「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剛開始從完全的自我中心思考型態轉換,也剛開始練習看待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一些具體經驗,對於行為的判斷多是基於行為的結果,所謂的結果通常依賴大人給予的回饋及態度;這個時期的孩子也非常困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像是所謂的「霸凌、吹捧」,孩子並無法真正理解這些抽象名詞,也很難想像自己的言語或行為可能會造成他人的負向影響(表現出同理他人行為是一項複雜,需要更多抽象概念的能力),對這些孩子而言,很可能只是很簡單的認為「說老師好話,可以得到讚美。」

根據柯柏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小學中低年級以前(九歲)屬於「前習俗道德期」,孩子對懲罰感到恐懼,也相當服從權威,對於事物的好壞的價值判斷多基於是否遭到批評、指責來決定;對於行為的是非,也是基於賞罰多寡來決定。因此,當導師在班上樹立權威的形象,建立出具體的賞罰制度時(稱讚老師、指出同學不會獲得印章、口頭獎勵),孩子會很自然地「附和」,在孩子的經驗可能只是單純為了獲得獎勵而非惡意。

不只有被霸凌者受傷

在臨床工作中,無論是大人或孩子提到過去類似老師不恰當的班級管理方式(諸如,公開批評某個同學、特定給某些學生好處、要求不要理某些同學),所造成的影響程度並不一定,受到傷害的孩子可能直接經驗到明顯的挫折、焦慮及恐懼的情緒,有些人會持續影響到成年跟他人的相處,變得退縮、無法信任他人,但是不是只有被排擠的孩子才會受傷?

記得一位談了好幾年從學校輟學的憂鬱孩子,他描述在小學時各項成績、才藝表現優異,他很明顯感覺到老師特別關愛、給予特權,但升上國中後,卻對於學校學習感到強烈的困惑而失去動力,他說道:「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久了就對成績感到厭惡…」即便是被老師寵愛的孩子,也不盡然會得到正向的經驗。

學校老師所面對的是一群各式各樣的孩子,老師可能急於想要讓班級符合「秩序」而試圖減少「干擾」達到能夠順利教學。惡魔教室的出現,或許我們也該思考的是為何老師會開始「習慣」使用這樣的策略「減少干擾」?例如課堂上一些「特殊、稍有不同」的孩子,很容易引發老師對「不守規矩、擔心被評價」的失控焦慮,使用權力可能只是為了獲得控制感來平復那些不安。

聆聽孩子的世界

此外,我們是不是過於習慣在教養關係中教導孩子「聽話」,並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規矩,卻忘了身為大人的我們可能很少或不曾練習去「聽孩子說的話」。同時我們也太快替孩子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意義或目的,忽略了從孩子視角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及想法。

我無法確定那群跟著老師附和的孩子是否也成為惡魔,因為在他們還不夠成熟的認知及心理世界,所看見的與我們並不相同。這也同時意味著,孩子對這樣的經驗理解還有許多可塑性及可能性。這樣的可塑性是需要透過大人充分地聆聽及引導才能夠讓孩子理解這個世界有這許許多多不同的價值、不一樣的人,去理解老師也可能犯錯,同學也可能跟我不一樣。

尋求孩子的心理諮商或診斷的家長,有一部分是來自老師對孩子的評價、要求。家長常常會變得焦慮不安(有時會感覺到父母彷彿回到小學生一般,害怕被老師罵),但常常忽略或忘了孩子的真實經驗,很快地跟著老師批評或急忙矯正孩子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常常是讓孩子感到更加的孤單及受挫,孩子可能開始選擇沈默、退縮或是干擾行為(有些嚴重一點可能因此達到臨床診斷)來回應。

這並非是說老師對孩子的觀察不重要或不可信。只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些疑慮時,別太快下定論,保持開放與好奇的心態了解孩子是相當重要的,有時候我們得花時間跟孩子相處、觀察或是透過專業評估才能夠確認孩子到底怎麼了。

成為孩子的天使

或許我們都太習慣忽略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經驗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沒有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及澄清自己的感受、想法,造成孩子開始與這個世界的疏離及誤解。

很難要求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像天使般照顧每個孩子,畢竟每個老師對於成為老師的認知、經驗及需求都不盡相同,學校制度本身有時很難顧及個別差異。但至少當我們聽聞孩子描述在班級生活的經驗時(無論好的或壞的),能先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說完,不要太急著給予對錯或否定的評價,建立一份足以讓孩子放心表達、被接納及支持的關係,才是真正的天使。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幼兒園 戒奶嘴 益生菌 長高 孕吐 人工受孕 黴漿菌 親子出國 尿布推薦 寒假 月子中心 配方奶 半夜發燒 懷孕初期

特別企劃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生活家電】SHARP夏普 無孔槽變頻洗衣機潔淨抗菌、省水、洗淨力一次滿足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清明會帶小小孩一起去掃墓嗎?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