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買車道上的玉蘭花,孩子說沒愛心,你怎回答?

事件一:我要怎樣的捷運站?
捷運蘆洲線通行之後沒多久,有一次我在捷運站想找地方為手機充電。就在我東張西望時,身旁年幼的兒子露出不對勁的表情。他說:「這樣不可以吧?」我回答:「你覺得媽媽使用捷運站的電力,是占用公共資源,是自私的行為,是嗎?」他點點頭,覺得媽媽做了丟臉的事。我又問:「那我來捷運站上廁所,算不算自私呢?」他說:「如果很急就沒關係。」我再問:「那如果不急就不應該嗎?」他有點困惑地說:「應該也不是,但是⋯⋯」

媽媽不買車道上的玉蘭花,孩子說沒愛心,你怎回答?_img_1

我最喜歡看到他這樣的表情,表示思考正在啟動,我也知道孩子上學之後,不斷接收到許多「無私」的道德觀:私事不應該影響團體;私人的需求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應該妨礙大家;最好可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但媽媽竟然在捷運站找插座充電,簡直不可思議。

我進一步問孩子:「如果捷運站不要設電梯和電扶梯,不要設廁所,把月台走道設計得窄一點,是不是可以節省很多成本?反正只要可以搭乘,像公車一樣,有個軌道,上車再刷卡,大家還是會乖乖來搭。你覺得這樣的捷運站如何?」兒子皺著眉頭,顯然不同意,但又覺得有理,一時不知如何回應。

事件二:人讓車還是車讓人?

有個媽媽跟我分享了她和孩子的對話。有一次孩子盯著學校外面的天橋問她:「媽媽,為什麼要有天橋?」媽媽告訴她是為了行人的安全。孩子說:「那為什麼不是車子讓人,而要我們繞遠路爬上爬下去讓車子?」

事件三:看到違規事件時

捷運站周圍的腳踏車停車區十分擁擠混亂,腳踏車架已經滿了,很多車停在車架之外,占用到行道區。這天身旁有位先生走過,很不高興地說:「這應該要拖吊,即使是腳踏車,不按規定停車就應該拖吊,這樣大家就不敢亂停了。」當時孩子似乎也頗為贊同。

事件四:如何幫助弱勢者?

上高速公路前的那個紅綠燈,總是有個賣花的婦人趁著紅燈時向駕駛兜售玉蘭花。我們家有時會買,有時不會。沒買的那次,孩子很疑惑:「為什麼不買?」顯然,他認為買玉蘭花對婦人有幫助,我們為什麼不幫助她?

事件五:我與養狗的鄰居

鄰居非常愛狗,他們常常帶著家中體味濃厚的長毛大狗出門,若在電梯裡相遇更是讓人難受。顯然有人跟管委會反映了這個問題,因此後來他們帶狗出門時便會隨身帶著芳香劑。

我不喜歡狗味,但我更怕芳香劑的味道,只要電梯裡又充斥著難聞的狗味和化學香劑,我就會用衣服緊緊摀住口鼻。

有一次,電梯門要關時,鄰居和他們的大狗也一起進來。走出電梯之後,孩子問我:「這麼難聞,妳還可以跟他們有說有笑,還說沒關係。」我知道孩子在電梯裡也憋得難受,而且還覺得媽媽實在太假了。


父母先成為公民

 台灣歷經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時期,這段時期對台灣影響甚劇,即使在解嚴後,那種蒼白的恐懼、對威權的服從,以及對公共事務的冷漠,仍活躍在我們靈魂裡,支配著我們的工作、教養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對這樣的控制毫無病識感。

我自己就是在戒嚴的威權體制裡長大的女性,威權政體與父權結構,對女性是雙重甚至多重壓迫。但即便已進入後解嚴時代,仍需誠實看到自己的怯懦與扭曲的奴性,才能生發破繭而出的勇氣,也才能帶著孩子一起面對。

上述事件發生時,我的心情多是憂喜摻半。憂慮的是,我的孩子受學校教育影響極深,而這些道德高調,不小心就會養出正義魔人。開心的是,孩子已經懂得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也能將認知到的價值拿出來比對。

對於什麼是「個人」、什麼叫「自私」、什麼是「團體」、什麼是「公共資源」,還有這些概念的關係為何,教科書並沒有清楚解釋,老師通常也不會跟孩子好好討論(甚至老師也沒想清楚)。於是,道德規範很容易就成了口號,孩子無從思索人與團體的關係,更不用說他與環境的關係。要建立個人與群體的正常關係,得先懂得何謂公民,而公民意識的養成至少有三個方向:

一、主體意識

能辨識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團體可能是一個班級、社團、學校或社會、國家,了解自己與團體的關係,也思考我的意見應如何表達、我期待如何被對待。最重要的是,要能辨認出那些規訓我們乖順、為他人著想、為團體犧牲奉獻的教條,然後再來決定要不要遵守。

二、自由意識

有了主體意識之後,要進而釐清秩序規範與我們的關係。秩序有助於我們建立有效率、有方向的生活,但也常讓我們忘記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忘了我們是自由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有其他選擇?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不同群體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權力位階的不同,我們應小心提防自由可能因此變形。

三、責任意識

意識到主體與自由的重要性,我們便要看到自己相應而生的責任。如果我們期待自己的主體性受到重視,也期待自己能展現獨立自主的思考,那我們正是在期待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也就是期望平等、沒有歧視與差別待遇的環境。所以,我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是不是帶著 偏見?是不是在自己個人的喜惡或恐懼中傷害了其他族群?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只要要求自己,當我們看到不公義的事情,也要挺身而出。

建立公民的主體意識

使用公共空間中的設施,或在公共空間中行動、遊戲、約會甚至工作時,你是否意識到身為公民該怎麼感知,或想像這些空間創造時被賦予了何種使命?

在事件一中,捷運站提供充電服務確實是可行方案,因為設置充電座並不難,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的幸福指數,就建立在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能否符應人們在交通過程可能面臨的各種需求。

果真,過沒多久,捷運站就設置了充電座!

確立自我的主體性,並看重自己的需求,再將需求放入公共設施的設計裡思考實現的可能,是公民很重要的能力。

在自由意識中辨識權力關係

事件二的這位媽媽,是懷著驕傲的心情告訴我這件事,因為她的孩子帶領她看到人與環境的權力關係。人與周遭環境和各種工具的互動,都應該以人為首要,以人為思考的核心,因此,當車與人爭權,車應該讓人。國家在設計一座城市的環境時,理應將這點納入思考,而公民應該促成人性的城市規劃。

在自由意識中辨識規範

事件三中,孩子似乎很贊同用嚴懲來改變停車亂象。當時我問他:「但如果這裡的停車空間大一倍,還會這麼亂嗎?」

孩子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不會啊,可是現在就只能這麼大,徵收太多土地不好⋯⋯」 他一面說,一面看著擁擠到身邊的腳踏車。

我問他:「所以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是大家貪圖方便,故意不守秩序亂停車,還是空間不夠?」

他點點頭說:「是空間不夠。而且如果這裡罰錢,可能大家就會停到其他不會罰錢的地方,那就是讓別的地方變亂。」我很高興孩子能舉一反三。我們兩個索性坐在路口的水泥護欄上,看著這些亂七八糟的腳踏車,想著:「如果你是市長,你會怎麼做?」我們比手畫腳地討論哪裡可以多設腳踏車架、原有車架的設置方向如何調整以多停一些車,還有車架的設計怎麼改變會更好停。

然後這個鐵道迷的孩子說:「可是,我想去開火車,並不想當市長。」

我笑著告訴他,我們並不是要訓練他去當市長,而是練習思考,我們期望市長怎麼想,然後想辦法去告訴市長,並且監督他們。重點在,看到亂象的同時,也要學著看到需要。違規或犯錯的人有可能在呈現他的其他需求,我們不能只看到錯誤的事,還要看到他需要什麼幫助。

在責任意識中看見國家的責任

既然如此,在事件四,孩子的疑惑就更深了。為什麼媽媽捐錢給NGO從不手軟,但對賣玉蘭花的阿姨並沒有特別熱情購買?

我說:「就算我每天買,阿姨每天可能再多賺二十元或一百元,但這樣有真正幫助到她嗎?而且她在這裡賣玉蘭花真的好嗎?車子這麼多。」

孩子皺著眉頭說:「如果很多人買就有幫助,但是這裡賣花很危險,而且一直吸廢氣。」

我:「沒錯,如果很多人買,可能賺多一點,但也會鼓勵她繼續在這個糟糕的環境裡賣花。」

孩子問:「但為什麼妳有時候也有買?」

我:「因為我想讓她感受到我的善意。很多車子連車窗都不開,這樣感覺好冷漠,就算我不買,我也會跟她打招呼,說:『我今天不需要,謝謝!』我想讓她知道,我買花是因為我需要,我覺得車裡有花香很美好,而不是因為同情她,所以不需要的時候就不必刻意買。」

孩子:「可是,她這樣可能就賺不了什麼錢。」

我:「你覺得有人生活困難,誰應該負責?」

孩子:「政府!」(因為做過一些練習,小孩已經很習慣看到政府的責任。)

我:「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應該要看到有人有需要,必須幫助他們,免得其他人也過得愧疚不安心。這是國家重要的責任!」

孩子:「那⋯⋯會不會阿姨是真的很喜歡賣花,並不是生活困難?」

我很開心孩子想到這個可能,表示他對人的樣態並不那麼刻板。我說:「那國家更應該想辦法幫她實現夢想,找花店老闆來分享成功的經驗,或花藝設計者、園藝家,看她的夢想是什麼,大家一起幫助她。」

孩子:「也許她不喜歡那樣工作,她喜歡自在地賣玉蘭花就好。」

我接著說:「是啊,她也有可能想用賣玉蘭花旅行全世界,到一個地方就賣賣玉蘭花賺一點錢,感受一下不同的風景和人情,再繼續旅行。這樣的人生也還滿讓人羨慕的!」

孩子:「但會不會有些人就是不努力工作賺錢?」

我說:「誰規定要努力工作賺錢?憲法沒有規定這種義務啊。」「這⋯⋯」他說不出話,可能還覺得我有點無賴。

我說:「每個人喜歡的生活不一樣,有些人很享受工作,不努力工作就覺得不舒服。有些人有比較高的物質欲望,或想要累積比較多財富,所以選擇更努力工作。但有些人不想太努力,覺得簡單過活就好了。也有人找不到可以努力的目標。每個人想要的人生都不同,不管怎樣,政府都應該保障國民有尊嚴的活著,所以不管有沒有努力,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應該讓人民享受基本的有尊嚴的生活。」

看起來這是可以繼續挑戰的命題,因為學校教的常常是「必需盡到義務才能享受權利」,只是他一時還想不到要怎麼挑戰,但我相信這件事會繼續留在他的腦海裡思考著。

在責任意識中辨識歧視

在事件五中,我被孩子笑「好假」,畢竟我平時就不斷強調「真誠」的重要。但我告訴他:「那是真的,因為在我心中,能和心愛的家人一起生活是很美好的價值,而這隻大狗是他們重要的家人,所以我一定不會表現出不愉快。比起一個快樂的家,鼻子的不舒服就沒什麼, 因為,如果是我的家人被嫌棄,我也會很傷心。所以,我不是假裝的!」 孩子說:「但我們家沒有養狗。」

我回答:「是,但是如果失智的阿嬤不小心大便了,身上有臭味呢?如果是弟弟生病了,或是媽媽老了病了,都可能會不好聞,別人也可能擔心會傳染⋯⋯讓人不舒服的情境有很多,但被別人嫌棄的感覺可能更可怕。一點點嗅覺上的不舒服,真的沒什麼。」

我想告訴孩子的是,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好惡,群體也可能在無形中散播恐懼,但我們必須對這些感受有敏銳度,尤其在面對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時,更應小心自己會造成的傷害。在重視平等與公義的社會,「人」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警覺,一不小心就成了歧視與偏見的幫凶。

美好社會的期待與代價

當然,美好的社會不只是「要求來的」,也是「交換來的」。倘若我們期待社會共同承擔所有人的困難,也給所有人自由選擇和發展的機會,那麼,我們可能把更多錢交給政府(更高的稅制),好讓政府進行公平分配;甚至把某些自由交給政府(有節制的經濟發展),好讓政府保護弱勢、守護公共價值。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付出相應的代價來換取這些價值。就像我們追求「健康平權」的社會,希望貧困的家庭不再因為付不出醫藥費而無法就醫,希望罕病與特殊殘疾孩子的家庭可以得到長期的醫療協助,那麼,公民就得繳納更高的健保費率,好讓健保局健全運作。

這也就像我們一直追求寬容、多元的民主社會,代價就是得容許較沒效率的政策實行,因為民主重視共識,而共識需要充分辯論和溝通,但公民的價值觀可能差異極大,因而整個過程可能非常冗長。這會是整個社會必要承擔的成本,會是我們堅持價值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美好的社會永遠是在不斷碰撞與修正中逐漸形成的,也總會有新的議題要面對,只要公民的基底打得堅實,新的議題都能促使社會更加完善,都值得我們勇敢去思考與面對。培養一個有公民意識的孩子,學著辨識權力關係,也學著深入思索國家與自己的關係,並讓不同個體找到更有尊嚴的相處方式。我相信藉此我們可以更靠近公平正義的世界。

媽媽不買車道上的玉蘭花,孩子說沒愛心,你怎回答?_img_2《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半夜發燒 孕吐 尿布推薦 寒假 長高 月子中心 黴漿菌 人工受孕 懷孕初期 戒奶嘴 配方奶 親子出國 益生菌 幼兒園

特別企劃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