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盡辦法塞滿孩子的行程,可能是因為「父母的焦慮」

哈珀的兒時回憶提到現在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自由嬉戲時間,而這正是許多兒童發展護衛者所憂慮的。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家長並未充分了解自由時間的重要,其實自由時間可以促進不少認知和個人技能的發展,這些技能對個人生涯和職業生涯的成就非常重要。

想盡辦法塞滿孩子的行程,可能是因為「父母的焦慮」_img_1

二○○七年美國兒科學會(AAP)發表了一篇詳細的數據報告,指出過去二十年間,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兒童的自由時間都在不斷減少,其中一個主要的例子是下課時間的減少。公共廣播電臺KUOW在二○一四年夏季報導,西雅圖已有十一所公立學校把每天的下課時間縮減至二十分鐘以下。相較之下,四年前只有一所學校採取這種做法。尷尬的是,長期以來的研究一再顯示:增加下課時間會使課業成績更好。別忘了美國兒科學會於二○一三年發表的另一篇報告,特別強調應該保障並恢復低年級學童的下課時間,以及保留足夠時間(例如三十分鐘以上)讓孩子能充分投入活動的重要性。然而,我們還是持續聽到學校縮減下課時間的消息。

請回過頭想想看當年你上幼稚園的情況,很可能只需要上半天課,除了基本的閱讀和算術入門課程,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玩、做美勞。反觀二○一四年的幼稚園課程,著重「學業」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為了強調學業,不只犧牲了下課時間,還有其他傳統的早期兒童教育重要內容,像是美術和勞作。

暫時撇開那些研究、數據和理論不談,光是想像一個五歲的孩子每天要上七到八小時的課,而且中間還不能下課出去玩,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還有,為了要讓五、六歲的孩子準備上大學,所以必須取消幼稚園的學校戲劇演出,又該怎麼說?事實上,這樣的情況確實發生於二○一四年春季、紐約州長島的埃爾伍德,園方發出一封信給家長,解釋說為了確保將來上大學及之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聚焦於閱讀、寫作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必須取消戲劇表演。這讓我們再次看到,現在的幼稚園跟我們許多人成長的那個年代有多大差異。

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是,玩遊戲和演短劇這類典型的幼稚園活動並不只是為了好玩而已,這些活動不僅沒有偏離學習主題,更是兒童學習和發展多種認知能力的主要方式,為課業學習打下基礎。維吉尼亞大學的安潔琳.利拉德(Angeline Lillard)博士及其同事在《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發表了極具權威性的論文,檢視了玩耍的好處,結論是讓幼童從一系列需要動手做的活動當中自由選擇,最有助於早期學校教育中的認知發展,而不是主要由教師「由上而下」授課的高度制式化課程。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需要透過各種感官及親身體驗才能學得最好,孩子必須能夠積極探索這個世界。

新聞輿論和社群媒體有許多討論,探討這種塞滿孩子行程的做法,是否大幅縮減了自由玩樂的時間以及在家探索的機會。新聞工作者賈許.列伏斯(Josh Levs)提出的看法是:這種現象背後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焦慮。家長們似乎擔心孩子如果沒有在學業、運動、舞蹈和其他可能在成人後幫他們出人頭地的領域維持競爭力,就會落於人後;另一方面,許多家長和丹尼爾.哈珀同樣意識到,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去發展自身的熱情,像是對運動或音樂等活動的愛好。

我們不是要挑剔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也不是要責備家長想盡辦法努力幫助孩子達成這個目標──事實上,我們舉雙手支持這個目標;問題在於應該要如何達成。確實有些制式活動成效卓著,但是孩子未來的成功還需要多樣化的豐富經驗,在性格形成時期奠定基礎,長大成人後才有辦法因應各種機會與挑戰。別忘了,今日的經濟體系比起以往更需要「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要具備開創的精神,積極主動面對挑戰。線上雜誌Entrepreneur.com的專欄作家凱薩琳.克里芙(Catherine Clifford)提到:「以往創業家是矽谷那些反骨拓荒牛仔的專利,現在則人人都必須是創業家,否則根本找不到工作。」她舉出了這種現象的成因,像是企業傾向雇用獨立承包商、工作外包及其他趨勢。本書作者之一的珍也在每天的工作中看到大量例子佐證這些趨勢。她還更進一步注意到有些年輕員工學習的速度飛快,而且能夠臨機應變,有些員工卻不行。所以珍雇用員工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必須擁有她所謂的「適應才能」。而根據科學研究,養成這種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探索新環境,學會泰然因應未知的情況。

請試著想像你的女兒中學時期在科學課程大放異彩,然後上了一所好大學、進了知名的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被認為是該領域前途無量的新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嘛,首先她必須祈禱生物醫學領域的資金水位足以讓某個機構願意提供工作給她,然後呢,不久之後她會被要求去爭取補助金,不只是為了提供研究經費,也是她的薪資和福利來源。這整個過程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創業技能,必須要分析贊助趨勢、了解申請流程、配合贊助機構時時變更的重點項目等。為了在科學家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到淋漓盡致,她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必須像這樣臨機應變,適應環境。

在往後的日子裡,所有孩子都必須具備創業家精神才能真正有所成就。我們能做到對他們有幫助的一件事,就是讓他們成為探索環境的天生好手──而且是從包尿布的時期就可以開始。


勇敢創新

二○一二年美國公共媒體公司(American Public Media)的廣播節目《市場報導》(Marketplace)委託進行了一項調查,詢問七百多名雇主期望大學畢業生具備的技能或才能。調查結果使人不安,雇主們表示畢業生缺乏在職場中被認為最必要也最基本的一些技能,像是「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種現象讓人憂心。倒不是說近來大學畢業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或專業不足;更確切的說法是,他們擁有的龐大知識基礎,並非「真實世界」需要的核心技能。根據受訪者的回答,他們更重視的是畢業生展現出掌握大量資訊的能力,這些資訊有時候性質差異非常大,都要能夠理解、弄清楚,而且還要能夠想出更新更好的方式去處理複雜的問題。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博士是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駐校專家,著有極具影響力的書籍《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他在接受我們的訪談時,針對前述發現說明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使年輕人邁向成功的基本技能「不再集中於知識的習得,而是知識的應用」。光是背誦事實並且能在考試時流暢應答不再是一種特殊才能;現今知識俯拾皆是,只要滑鼠輕輕一點就能輕易獲取。華格納博士主張,孩子在未來需要的主要技能是創新的能力。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複雜,在工作時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棘手,越來越難以解決。想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不能只靠擁有知識,而是要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創新並不專屬於那些開創新科技、新事業或新做法的創業家。華格納堅信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成為優秀的創新者,不論你從事的領域或工作是什麼,都必須要創新。未來能在就業市場出頭的年輕人,將會是那些具備創新思考能力的人,而不一定是學業表現優異的人。華格納提到Google公司最近在招聘作業方面的變動,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例子。Google人力資源部資深副總裁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訪談時指出「學習能力」是Google目前在尋找的特質。拉斯洛解釋:「這是一種臨機處理的能力,也是一種凝聚五花八門片段資訊的能力。」Google是一間引領未來的公司,他們想要雇用具有創業家精神的人。這些創業家不只會去探索這個變動的世界,還會從事創造。我們並不是要說許多領域不需要「知識」,而是希望各位記住這些知識變動的速度有多快。每次去看醫生的時候,你會期待醫生吸收了臨床實務的所有最新發現與相關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純熟的技巧,能夠掌控鑑別診斷這種充滿不確定與模糊的藝術。

我們可以說當前的教育風氣並不鼓勵創業家式的創新思考,而是積極努力建立標準化的學習與評量方式,結果導致了「考試引導教學」的習氣,也使得孩童和喜好創新的天性漸行漸遠。不斷強調精通教材內容而非「跳脫框架思考」,或許能得到好成績和考試分數,卻不一定能培養出華格納描述的那種認知靈敏度。華格納並不是唯一抱持這種看法的人。暢銷書《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艾許麗.梅里曼(Ashley Merryman)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創造力危機〉,引述近來的證據指出,這一代年輕人在創造力的標準化指標方面,得分低於之前的世代,而且這個趨勢從一九九○年開始有增無減。肯尼斯.羅賓森爵士(Sir Kenneth Robinson)曾在TED大會(Technology, Design, Entertainment)發表影響深遠的演說〈學校扼殺了創意嗎?〉,指出所有孩子都有創造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並未加以適當培植,反而熱中於打壓創意和創新思考。學校從越來越早的年齡層開始強調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或正確的做法,這種策略直接損及了創新的一個核心基礎,那就是接納眾多的可能性,從各種角度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讓我們想像一下今日年輕學子的學習情況。想想看,光是塗色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就會受到多少批評,老師和家長可能會告誡他們:「不可以超出線外。」或者是告訴他們世界上沒有藍色的狗、綠色的天空或橘色的草。在學業方面也可能從一開始就受到類似的限制,他們可能會學到數學問題只有唯一一個正確答案和解題方式。如果孩子提出疑問,或甚至膽敢質疑某項科學「事實」,師長會說他們錯了,並且會被紅字圈起來做為懲罰。這些情境所傳達出的訊息是,任何創新的嘗試──包括新的想法和具有獨創性的概念──在本質上就等於失敗與錯誤。

我們並不是要說吸收理解「事實」沒有用處,但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嚴格要求孩子專注於消化及掌握資訊的結果是壓抑了天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過時的技能組合。如果你一直被禁止挑戰已知或公認的事實,被調教為害怕「犯錯」的心理狀態,那麼是不可能去創新的。本書作者之一的理查是一個研究學者,他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是:「你的誤差項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博士論文。」重點是,研究學者和任何創新者一樣,都必須從挑戰我們認為已知的事物開始,踏入混沌或未知的世界並向前推進,不畏懼去檢驗不一定會奏效的新想法。孩子其實已經作好創新的充分準備,包括認知和情感上的準備,家長和老師只需要製造更多機會,就能協助激發創新。

想盡辦法塞滿孩子的行程,可能是因為「父母的焦慮」_img_2《讓孩子不被未來淘汰的7種關鍵能力》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