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打爸媽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孩子稍有不順心就會打爸媽,該怎麼辦?」不少家長問過我這類的問題。

動不動就打爸媽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_img_1

我回想到我們家粉圓三歲時,也曾經有一段歲月,會對媽媽拳打腳踢的畫面。某天回家的路上,我問粉圓還記不記得他曾經打過媽媽?他說他記得,但已經記不得為什麼後來沒有再對媽媽拳腳相向了。那年,是我們開始實踐「優幼教養」的第一年,也是我捨棄過往虎爸、鷹爸式教養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媽媽辭去教職,投入親子團擔任導師的第一年。

我們家的每一個人,在那一年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多年過去再回首,我們改變的方向是對的,因為讓我們一家四口的關係更好了,的確可以提供還在困境中的家庭一些參考。但由於每個家庭的背景不同,因此我也將結合這幾年帶領優幼親子團、父母學堂和展賦自學團的經驗,期待能夠對於「孩子打爸媽」的家庭產生幫助。

一、關閉污染源

孩子多數的行為,來自於生活經驗的模仿,如果孩子經常接觸的人當中,有人會對孩子拳打腳踢(包含爸媽、長輩、親戚、老師、同儕、手足……),那麼孩子會產生打人的行為,就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第一步,必須先「關閉污染源」。如果是主要照顧者,就必須先停止對孩子打、罵、威脅、恐嚇、處罰和獎賞。別說不可能,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過去的我,可也是打、罵、威脅、恐嚇、處罰和獎賞的佼佼者呢,但孩子的狀況只會愈來愈多、親子衝突只會愈演愈烈。後來實踐的優幼教養,強調「父母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面對自然或合理的結果」,從此孩子狀況減少了,親子之間不再有衝突,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關閉污染源後,會有兩個關卡需要度過:第一關是自己很容易「不小心」重燃戰火(但其實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價值),又用回老招去了;第二關則是孩子的反撲,我們稱之為「排毒期」,孩子會用當時我們對他的方式,反將一軍來對待爸媽。當時的粉圓有很多對媽媽的動作,其實是源自於我過往對他的方式。

二、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調整父母的回應方式

阿德勒認為,不需要去追究行為的原因(為什麼),而是要了解行為的目的(為了什麼),掌握行為的目的後,才有改變和解決的可能。以孩子打爸媽這項行為來看,有可能是落入前三個錯誤目的:(一)吸引過度關注、(二)權力鬥爭、(三)破壞報復。家長可以改變回應的方式後,觀察孩子的反應,來了解孩子目前所處的行為目的是什麼。

(一)吸引過度關注:

如果孩子打爸媽是為了吸引過度關注,代表無論爸媽再忙、再沒空,只要孩子打爸媽了,爸媽都會停下手上的工作,全神貫注地和孩子互動,無論是抓住孩子的手、或是對孩子說一番大道理,孩子因為打爸媽可以得到關注,因此當孩子需要關注、而爸媽又沒有覺察時,孩子就會去打爸媽。

要怎麼確認孩子是不是落入這項錯誤目的?就是當孩子打爸媽時,不要有任何反應,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同時在孩子沒有打爸媽,或是行為良好乖巧時,主動給予關注。而孩子會再嘗試打爸媽幾次,發現都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時,自然就會選擇別的行為來得到關注,也就不會再打爸媽。

如果孩子的行為目的是這一項,那麼只要爸媽懂得對孩子正向行為給予關注,孩子就會大量展現正向行為了。但如果爸媽不理孩子,孩子反而打得更大力、或是夾雜著哭喊尖叫等戲劇元素,那麼孩子的行為目的就不是這一項了。

(二)權力鬥爭:

很多孩子在生活層面沒有作主的權力,凡是食衣住行育樂都由爸媽安排規畫。當孩子第一次說「我不要」的時候,就代表孩子的心理也開始成長,需要爸媽即時賦權給孩子,並且陪伴孩子練習提升能力。

如果爸媽沒有覺察到這一點,依然用自己身為爸媽的威權打壓著孩子,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採取一哭、二鬧、三耍賴、四打人的方式,取得自己的權力與地位。當孩子打爸媽,而爸媽也用打、罵、處罰來回應孩子時,就會讓權力鬥爭變本加厲,孩子是最不會認輸的物種了,因此打爸媽的行為只會日趨嚴重。

要怎麼確認孩子是不是落入這項錯誤目的?就是當孩子打爸媽時,輕輕握著孩子的手,溫和但堅定地看著孩子,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但你不可以打我,如果你決定不打我,我就會把手放開;如果你再打我,我就會再握住你的手。」

只要孩子說「我不會打你」或是用任何肢體語言表示不會再打爸媽時,爸媽就要把手放開;當然孩子會再測試第二次、第三次,爸媽不能動氣,因為生氣只是火上加油而已,一樣重覆前面的話和動作,直到孩子不再打爸媽為止。這很需要耐心與堅持,在我們溫和而堅定的話語當中,將「有限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孩子可以選擇要不要打人,打人的合理結果是手被握住,不打人就不會被握住,選擇權在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的行為目的是這一項,在生活的其他層面,爸媽也要盡快和孩子討論,將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事項交還給孩子,千萬不要幫孩子做他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如果孩子不打爸媽,而是開始踢爸媽、或要拿東西丟爸媽,那麼孩子的行為目的就不是這一項了。

(三)破壞報復:

走到第三項錯誤目的的孩子是很辛苦的(當然爸媽也是),但解鈴還需繫鈴人。並不是爸媽做錯了,也不是爸媽做得不好,而是親子之間長期存在著太多的誤解與衝突,讓孩子必須採取破壞報復的行為來得到他的地位。

如果孩子打爸媽的行為目的是這一項,那麼爸媽在當下想哭就哭吧,想叫就叫吧,自在地宣洩自己的委屈和痛苦。若是孩子可以跟著一起哭、一起叫,那就太棒了。這樣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無條件的愛」,無時無刻都需要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和回饋,因為此時的孩子,失去了悅納自己的能力,認定自己是個壞小孩,因此壞就壞到底,打爸媽、打手足、打同儕、打長輩……都是小菜一碟的行為。

爸媽若還用老招式打、罵、威脅、恐嚇、處罰孩子,只是讓孩子證明他認為自己很壞是對的呀。

三、改變家庭氣氛

我們認為家庭要創造的是「橫向的互助網」,但多數華人家庭關係,仍是傳統「縱向的食物鏈」。

在食物鏈當中,有人位於頂端,就會有人位於底層。有的家庭是媽媽當家,食物鏈的順序是媽媽→孩子→寵物→爸爸;也有相反的是爸爸作主,而媽媽就落到食物鏈的底層;我也遇過有家庭是爺爺奶奶說了算,爸爸不管事,而爺爺奶奶會在孩子面前數落媽媽的不是,自然而然媽媽在孩子的眼中,就成了可以霸凌的對象。

家庭氣氛一定要做改變,我建議夫妻要立即安排兩人的家庭會議,聊聊彼此的童年經驗,談談彼此的教養和教育價值觀,然後求同存異,在相同的地方合作、在不同的地方分工。接著再和孩子召開全家的家庭會議,由被打的一方,以「我訊息」:孩子的行為(你打我)↓造成的影響(讓我很痛)↓父母的感受(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很愛你,我不希望被我愛的人打)。讓孩子了解,並且尋求解決方法。

當年綠豆和粉圓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買不倒翁讓他們打、做抱枕讓他們捏、設置冷靜角讓他們冷靜。我印象很深刻,不倒翁買回來的第一天,就被孩子打破了。

動不動就打爸媽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_img_2《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長高 半夜發燒 寒假 孕吐 配方奶 親子出國 尿布推薦 人工受孕 戒奶嘴 懷孕初期 幼兒園 月子中心 黴漿菌 益生菌

特別企劃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