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對話閱讀法」讓12-24個月大的孩子愛上閱讀

兒童明確的讀寫行為,通常要等進入小學才會習得,然而在這之前,有個「準備期」是他們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時,大腦便已隨時隨地收集大量資訊、精細分類處理讀寫必需的元素,像是印刷符號、字音、字義、字彙、句型、故事等。這段時期,雖然還看不到孩子獨自讀寫的表象行為,但他們的大腦已積極活躍的準備,我們稱這時期看不見的能力為「萌發期讀寫力」(emergent literacy)。

「對話閱讀法」讓12-24個月大的孩子愛上閱讀_img_1

我們說過,兒童時期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近五十年,教育、語言、文學、心理等學界,對於萌發期讀寫力時期做了許多探究,而這些研究共同的交集是:透過親子共讀或團體聽繪本故事,對幼兒的萌發期讀寫力有極大貢獻。

既然萌發期讀寫力跟幼兒的閱讀活動有關連,那麼,從共讀經驗的有無、次數多寡,到品質差異,學者們更想知道什麼樣的共讀方式,會對幼兒往後的「聽說讀寫」識讀能力、學科學習與社會文化行為,會產生更深刻且長遠的效益。

搭起故事鷹架,與孩子共同接力建構

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認知發展「鷹架理論」,尤其在釐清親子共讀品質差異方面的驗證,提供不小的幫助。

藉由這個理論,研究者想知道幼兒在進行共讀時,他們的認知發展在「近側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實際可達到什麼程度?潛在萌芽的發展又是什麼?而教養者可以提供什麼鷹架幫助學習者,讓幼兒在近側發展區間的潛能獲得開發?諸多研究發現,高品質的互動閱讀,是目前最受推薦認可的閱讀方式。要注意的是,所謂的高品質,並不是講求功利性的短期成效,也不是成績數據的成果導向,而是包括孩子的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等全面性的各項發展,是有益於個人身心與社會福祉的整體發展。

你將會在下面提供的引導對話範例中慢慢理解,大人有系統的引導,便是在建立鷹架,協助孩子慢慢爬上近側發展區間。

所謂的引導,就是親子一來一往,你拉孩子一把,孩子蹬高一步,大人依著腦中先架好的鷹架模型,親子接力搭建出故事的樣貌。故事人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藉由問答和孩子共同建構出對於故事中角色、情節與意含的探索,整個「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歷程,重在分析性與思考性的理解。

因為是共同建構,雙方必須不斷對話,身為講者的大人,因為引導、激發、傾聽孩子,本就有機會和聽者角色互換,讓孩子在主動積極理解故事訊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分擔了某部分說故事的工作,從而參與敘述故事裡人事物的關聯,推測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等。孩子在聽者與講者兩種身分不斷轉換的過程中,獲得更有效的學習,這就是互動式對話閱讀最棒的地方。

「對話閱讀法」讓12-24個月大的孩子愛上閱讀_img_2

對話閱讀:「鼓應擴複」(PEER)

美國懷赫斯特(Grover J. Whitehurst)於一九八八年就開始倡導「對話閱讀」,後來廣泛應用在美國幼兒園三歲以上的小孩子。懷赫斯特的研究推行有成,因此二○○二年時,他便於美國教育部新闢的美國教育科學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擔任第一任院長,對話閱讀理念也獲得極力推廣。

懷赫斯特提出四個步驟,簡稱為「鼓應擴複」(PEER):

1. Prompt:鼓勵孩子對書中的內容說話。
2. Evaluate:回應孩子的回答。
3. Expand:擴充孩子給的回應。
4. Repeat:複習擴充的資訊。

前面提到,給孩子問問題的動機、鼓勵他們描述所見,或邀請他們完成部分故事的聯想與猜測,這些介入動作,都會大幅幫助孩子在語言與認知上的能力發展。因此,大人要不斷提醒自己,當孩子表現出主動參與的興致時,他們的小腦袋正準備啟動大量學習的模式。

想像一顆小頭腦裡,數億個神經元正甦醒過來準備衝撞連結的模樣,那真是一幅美麗而浩瀚的圖像,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也催促我們的大腦袋跟著動起來呢?


一起講、一起想、互助互樂

PEER四個步驟相當簡單明瞭,我們先從基本項目開始練習,後面再做進階的延伸。首先,從以下幾個要點開始:

◎練習問「什麼」的問題。
◎接續孩子的回答,提出問題。
◎重複孩子說的話。
◎如果孩子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句子。
◎時時讚美、鼓勵孩子。
◎注意孩子的興趣何在,適時隨著他的喜好延伸。
◎配合孩子的速度,等他回應。
◎盡量讓閱讀的歷程充滿樂趣。

問「什麼」、「為什麼」時,要保持開放態度,即使孩子回答的內容不是大人期待的或正確的,也盡量從孩子的回答去延伸、連結到你要的訊息。要注意的是,大人做為引導者,雖然有提供正確訊息的功能,但對剛開始摸索閱讀的孩子來說,要避免展現你什麼都知道,或你早就知道故事情節的態度。

提醒自制的用意在於減少孩子的挫折感,不讓他們對犯錯產生負面陰影、對嘗試產生遲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也和他一起享受故事、猜測故事,並受到情節發展帶來的驚喜。這些細微的互動,對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閱讀關係相當重要。

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較害羞,大人在提供正確資訊時,便需要加強委婉的說法。如果直接說:「錯了,這是松鼠,不是老鼠。」孩子首先感受的是自己的錯誤跟缺點。但如果換個說法:「嗯,他看起來很像老鼠,不過他是松鼠。」孩子會先感受到你給他的同情與理解。

受到理解的孩子,在大人隨即補充「是一隻住在松樹上,很喜歡吃松果的松鼠」的協助,心裡便想把錯誤導正,更積極強化松樹、松果、松鼠之間的連結。那麼,下次他再看到一隻很像老鼠的東西在樹上時,就會因想起松樹或松果,更容易記得「松鼠」了。而且在「修正」的過程中,孩子也一併擴充許多相關的詞彙跟情境。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夠開朗,你也有自信他會跟你一起享受猜錯的學習樂趣,那麼你可以開懷的說:「不是老鼠啦,是很愛吃松果的松鼠啦!」也許配個哈哈大笑、做做松鼠的樣子,孩子會明白「記錯、猜錯」總是難免,能從錯誤中幽默的自我解嘲也很有趣。要是下次再讀,孩子一時想不起來這些連結,父母可以溫柔的提示:「你很努力猜想,就差一點了,有一種住在樹上很愛吃松果的小動物,叫做……?」要是孩子真想不起來,就鼓勵他再來一遍:「想不起來也沒關係,他叫松鼠,是住在樹上、很愛吃松果的松鼠,你看松鼠有長長的尾巴。來,跟我唸一遍:『很愛吃松果的松鼠,有長長的尾巴』。」大人可以學書中松鼠吃東西的模樣並發出聲音,讓孩子知道你正在陪他邊學邊玩。

 

PEER 四步驟

例句

E(應):

回應他的回答

「啊,這是什麼?」

「你看到什麼?」

「這個叫什麼呢?我們來想一想。」

「我們好像說過,猜猜看是什麼?」

「這裡發生什麼事呢?」

 

P(鼓):

鼓勵孩子說出他看到的

「對了!是一隻猴子。」

「他不是猴子,他是猩猩。」

「嗯,他看起來很像老鼠,不過他是松鼠。」

 

E(擴):

針對孩子回答擴展資訊

「對了,是一隻猴子,是一隻戴紅色帽子的猴子。」

「他是松鼠,是一隻住在松樹上,很喜歡吃松果的松鼠。」

 

R(複):

邀請孩子重複練習

「你也說說看!是一隻住在松樹上,很喜歡吃……的……」

「我說完,換你說。」

「我們一起再說一遍。」

「對話閱讀法」讓12-24個月大的孩子愛上閱讀_img_3《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