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和孩子一同晚餐,比精神科藥物更有效

目前在美國控制孩子亂發脾氣、故意行為不端,用得最多的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s),尤其是理斯必妥、思樂康和津普速(Zyprexa),這些是精神科醫生治療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用藥(之所以稱為「非典型」是為了與典型的、比較老的藥如Thorazine和Mellaril作區隔)。美國是已發展國家中的一個異數,因為美國給兒童吃抗精神病藥物:美國兒童服用這些藥物的比率是德國兒童的八‧七倍,是挪威兒童的五十六倍,義大利兒童的九十三倍。

心理學家:和孩子一同晚餐,比精神科藥物更有效_img_1

這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最顯著也最戲劇化的副作用是新陳代謝:這些服藥的孩子都變得比較胖,並發展出糖尿病。這個風險在孩子身上比大人高,更可怕的是停藥後,不見得可以逆轉這些新陳代謝變異的後果。然而,當我與服這些藥物的孩子的父母親談話時,我發現他們很少人知道這些後果的嚴重性和危險性。

除了這些藥引起的副作用,我還看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權威和責任從父母的肩膀上移到開處方的醫生身上了。當孩子後來行為仍然不當時,父母親會說:「他沒有辦法,他有ADHD/躁鬱症/自閉症(請你隨意圈選一個),就是會這樣。」(譯注:這個問題比行為不端更嚴重,因為這是觀念的錯誤;父母不承擔責任時,孩子的行為不可能得以改善。)

我在美國聖路易(St. Louis)的學校裡,親眼看到這個現象。在一個二年級的班上,一名小男生公然挑戰老師,當老師叫全班安靜坐好時,他爬起來亂跑並製造出很大的噪音。

「我要你坐下,保持安靜,這樣其他同學才可以專心。」老師對這個孩子說,他不理她。「你繼續這樣吵,對別的同學不公平,假如你想專心,而別的孩子一直亂跑和吵你,使你不能專心,你會有什麼感覺?」這孩子仍然不理老師,繼續跑鬧。「你再不乖乖坐下來,我就要……」

「你就要怎樣?」這孩子停下來,大聲的以嘲弄的口吻問老師。
「我就要強迫你坐好。」老師說。

這孩子又繼續在教室裡跑,弄出更大的聲音,當老師想去抓住他時,他咬老師的手,然後跑出教室,大聲的笑。咬痕很深,血都滲出來了。

老師打電話給這孩子的媽媽,告訴她事情的經過時,這位母親並沒有為她的孩子咬老師還咬出血來道歉,她甚至沒有太驚訝。「你知道他有精神科的診斷,」這位母親說:「他可能需要調整藥量,你應該直接打電話給精神科醫生,難道你沒有醫生的號碼嗎?」

教孩子自制力是做老師和父母的首要責任。在第六章中我們會看到,孩子在十一歲或十四歲時的自制力可以預測他二十年後(即孩子三十歲以後)的健康和快樂程度。但是假如這個孩子被診斷為有精神上的疾病,而服用了強效的精神病藥物去控制他的行為,那麼這個孩子的自制力就被破壞了。就如一個孩子告訴我的:「我沒有辦法,我有亞斯伯格症。」事實上,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應該讓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生活才對,他們應該花更多時間教孩子傅剛的自制力規則,但是我親眼看到的反而是把責任轉移到開處方的醫生身上,這是很不對的態度。

當老師和家長對管教孩子很有信心時,壞的行為─無論是隨便亂發脾氣或在教室中吵鬧、不聽老師的話─就可以正確的被指認出來,這是「壞行為」,顯示學生失去自我控制,老師和家長就可以堅持要學生表現出比較好的自制力。當老師和家長行使權威時,大部分的學生會養成比較好的習慣,並表現出更好的自制力,因為老師和家長「要求」,學生知道他們是被「預期」要聽話,更因為孩子在乎大人怎麼看他們。

然而,當老師和家長不再行使他們的權威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孩子會立刻表現出壞行為,這在全世界都一樣。當孩子不再尊敬老師的權威時,老師就會像我在聖路易的小學看到的那樣,被學生咬。所以,如何維持課堂中的秩序?在美國就是給孩子吃藥了。

許多目前在美國服精神疾病藥物的兒童和青少年,如果住在英國或挪威或澳洲便不會吃藥,尤其是那些診斷為ADHD和躁鬱症的孩子。如果非絕對必要,你跟我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吃一堆藥。

那麼,你可以怎麼做使風險降到最小,只要你的孩子沒有精神疾病,就不會被迫吃藥呢?

第一項建議:直接下命令,不要徵詢,不要討價還價。現在美國的父母總是在為自己替孩子做的決定找理由,這種做法會帶來很多的麻煩,光是父母覺得需要跟孩子討價還價就已經傷害到父母的權威了。當你設下規矩,而你的孩子問為什麼時,告訴他:「因為這是媽媽(或是爸爸)說的,沒有為什麼。」兩個世代前的父母都是這樣做,而且做得理所當然,完全沒有罪惡感。大部分的英國和澳洲的父母仍然這樣做,只有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做。

一對爸媽帶著他們六歲的女兒來診所看我,小女孩發燒並且喉嚨痛。我檢查她的耳朵,沒有感染。我跟她說:「現在我要看看你的喉嚨。」但是在我檢查之前,她母親發話了:「你在不在乎醫生看一下你的喉嚨?親愛的,只要看一下就好,看完我們就可以去吃冰淇淋。」

這孩子猶豫了一下,然後大哭說:「我不要,我不要!」本來只要兩秒鐘的檢查變成了幾分鐘的煎熬。我看診二十年,我已經學會檢查一名生病的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做你該做的事,不需要徵求孩子的同意。不要跟一名六歲的孩子討價還價。這母親用兩個句子,把我說的話從陳述句變成可以討價還價的請求,接著還把這個討價還價變成一次賄賂,大人的權威在兩個句子間消耗殆盡。當你問一名六歲的孩子「你在不在乎醫生看一下你的喉嚨」時,孩子聽到的是一個合理的問句,她的回答就可能是「我在乎」和「我不要讓醫生看」。

當孩子長大一點後,解釋就變得恰當了。當一名六歲的孩子在醫生的診所,你要命令她遵循醫生的指示,「因為我是你媽媽,這就是為什麼。」但是當孩子十五歲時,你就可以跟她解釋你決策背後的原因。當你告訴十五歲的女兒下週全家要去滑雪度假,你的女兒說她不想去,她寧可跟她的朋友一起過週末時,你就要解釋家庭的活動優先於她與同儕的活動。你可能無法說服她,但說服不是目的,你是解釋而不是討價還價,目的是幫助你的孩子不失冷靜的提出她不同意的原因,表達她的立場。這是讓她可以練習的唯一方法,對青少年而言,他們的智慧已開,對他們解釋是合理的,但切記不要讓你的解釋變成討價還價。

對於行使教養權威,一般規則就是父母親不要問,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有些父母親聽到我說直接命令孩子怎麼做時,都露出恐懼的眼光。我發現越是對命令孩子怎麼做心生恐懼的父母,越是會讓孩子去吃Adderall或專思達或Vyvanse或思樂康之類的藥物。

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親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一個沒有強有力教養權威的家庭,通常是一個靠藥物來壓抑不當行為的家庭。


第二個建議:跟你的孩子一起吃晚餐,晚餐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視,全家一起安靜進食。

每一餐都很重要。最近加拿大做了一項調查,二六、○七八名來自不同背景(城市或鄉村、富裕或貧窮)的青少年,在被問及「在過去的七天裡,你有幾天是跟父母其中一人一起用餐的?」時,發現跟父母一起用餐越多次的孩子越不會有「內在化的問題」(internalizing problems),如覺得悲哀、焦慮或寂寞;也比較不會有「外在化的問題」(externalizing problems),如打架、翹課、偷竊等。他們比較會幫助他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這個差異不僅僅是一個禮拜有七天都跟父母一起用餐跟都沒有的孩子的比較。每一頓晚餐,從一週七天到一天都沒有,每一頓跟父母一起吃的晚餐都能減少內在化和外在化問題的危機,都能增加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和孩子對生活的滿意度。這個改變在每一餐都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例如,當你比較一週有六天跟父母一起吃晚飯跟一週有五天的孩子,你會發現一週有六天跟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幸福感顯著的增加,利社會行為也顯著的變多,內在化問題(焦慮、憂鬱)和外在化問題(打架、發洩)明顯變少。只是多了這麼一餐─跟父母吃六次晚餐的孩子和跟父母吃五次的孩子相比─竟有這麼大的差別。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平常都跟父母一起吃晚飯的孩子日後變胖的機率也比較低。

今天美國的家庭比其他已發展國家,親子一起吃晚餐的機會顯著的少了很多,在美國的晚餐時間也跟其他已發展國家大不相同。在美國,大部分的家庭吃晚飯的時候,電視或收音機(有時兩者)都開著,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好像也很平常。我發現在蘇格蘭、瑞士和紐西蘭這種情況很少見。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全家一起吃晚飯有好處。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控制了其他的變項,如父母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孩子每週花在看電視的時間、父母的教育程度等等之後,發現全家在不在一起吃晚飯不能預期前面說的好處,「我們沒有發現支持全家一起吃晚餐的頻率,和孩子幸福感之間有相關的證據。」但是我想他們的結論下得太快了一點。我覺得波士頓大學的研究者認為會跟孩子一起吃晚餐的父母可能比較關心孩子,比較不會讓孩子一週花三十小時看電視。換句話說,一起吃晚餐是預測一些好的行為—如限制孩子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等等—的標記(marker)。

全家一起用餐的重點在於:

●全家一起用晚餐的父母很可能是仍然有權威的父母,在這家庭裡,父母和子女的互動是受到重視的。
●但是只是堅持全家坐在一起用餐,卻讓電視大聲的開著,孩子在餐桌上低頭滑手機,這樣的用餐也達不到什麼目的。

今天,就整個北美來說(包括美國和加拿大),我發現很多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去參加運動球隊、上舞蹈課或一些課外活動,比全家坐在一起吃晚飯來得重要。我認為這些父母親是錯誤的,家庭永遠是第一優先。

當一個家庭將共處的時光放在第一位時,父母親就比較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做些什麼。假如學校通知你說你的兒子行為偏差或你的女兒霸凌別的孩子,不要立刻衝到兒童精神科醫生那裡,先問你的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跟他的老師、校長談。盡力教你的孩子好行為的規則是什麼,並徹底執行這些規則。記得你─不是老師,不是教練─是教你孩子好行為規則的主要人物。

盡量採納歐洲父母對孩子服藥的態度,這表示把藥物當作最後、完全沒有辦法時的手段。在美國,藥物變成父母親試的第一個方法,「讓我們先試試看是否有幫助」的結果就是美國的孩子都在吃強效的精神病藥物,而這些藥物的長期後果不明。

現在美國的孩子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孩子都更頻繁服藥,通常醫生開這些藥物是希望提升學業的表現。但是在藥物大量開給兒童和青少年吃的美國,孩子的學業成績並沒有提升,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孩子反而急劇下降,這是我們下一章要討論的主題。

心理學家:和孩子一同晚餐,比精神科藥物更有效_img_2《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相信管教的力量》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親子出國 戒奶嘴 尿布推薦 懷孕初期 配方奶 月子中心 益生菌 半夜發燒 幼兒園 孕吐 長高 寒假 黴漿菌 人工受孕

特別企劃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成分自然美味依舊!近百位媽媽滿意推薦「樂事自然滋味洋芋片」,給家人少負擔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清明會帶小小孩一起去掃墓嗎?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