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裡的鞦韆爭執,父母要不要插手?

小孩:「到底盪多久,才算久呢?」

公園裡的鞦韆爭執,父母要不要插手?_img_1
圖片來源/pixabay

傍晚時分的公園裡好不熱鬧,除了放學後的孩子,還有學齡前的寶貝們也出來放風。僅有的兩架鞦韆,頓時成了搶手貨,好幾個小孩眼巴巴地看著盪得正高興的那兩個孩子。

妹妹也很想盪鞦韆,只是她看到人多,不願意排在隊伍中,所以先去旁邊玩別的。

過了兩分鐘,等待的隊伍中有個孩子不耐煩了,朝向一旁坐著的媽媽大喊:

「媽媽,還要等多久?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啊?」

打破沉默張力的這句話,攪亂了原本平靜的公園氣氛,只見其他孩子也紛紛表態,此起彼落地討論。一旁的大人也被拖下水。

「媽媽,他還要玩多久啊?」

「阿嬤,他們盪很久了耶,你叫他們下來啦!」

我看了一眼那兩個正在盪的孩子,兩人都不為所動,絲毫不受「社會壓力」的影響。

這時,一位阿嬤走了過去。

「ㄟ,弟弟啊,你盪很久了喔,下來換其他人盪啊!」阿嬤的口氣不怎麼好。

「我又沒有盪很久。」其中一個弟弟立刻反駁,接著繼續盪。

另一個則根本不理。

「你怎麼沒有盪很久?你看,後面還有很多人要盪耶!」阿嬤比剛剛更大聲了。

兩個孩子臉色有點變了,不過依然繼續盪。

阿嬤可能感覺沒面子,只好繼續一直念:「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沒家教?盪這麼久還不下來,公園鞦韆又不是你家的……」

話還沒說完,其中一位盪鞦韆孩子的家長跳出來了。

「什麼叫做沒家教?我們也是等半天才輪到我們,才盪不到十分鐘而已,有很久嗎?」這位媽媽大概是被「沒家教」的字眼給激怒了。

接下來就是她們兩位脣槍舌劍的時刻,吵得愈來愈不可開交。鞦韆上的兩個孩子覺得沒趣地下來,阿嬤的孫子立刻坐上去,另一個鞦韆反而空著,原本排隊的其他孩子們面面相覷,看著快打起來的大人們,似乎感到有些害怕。

妹妹靠了過來,說:「媽媽,我們回家吧!」

「啊,你不是也想盪嗎?現在有個空位耶。」

我故意逗她。她一向最害怕這種場面。

「我不想後面還有人在等。等改天沒人再盪就好了,又不一定要今天。」妹妹一副心情不好的樣子,看起來若有所思。


感受和處理方式不同,造成衝突發生

我們手牽著手走回家,一開始都沒有說話。

「怎麼啦?你是不是覺得氣氛很不好,有點害怕?」

我打破沉默直接說破,免得她又悶在心裡。

「嗯,對啊,我覺得為什麼都要這麼大聲?小孩子會覺得害怕耶!而且這樣變得什麼都不好玩了!」

「那你覺得剛剛的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知道孩子理解的情況,和大人到底一不一樣。

「就是大家在排隊等啊,有人覺得等很久不耐煩,然後就去告狀了。」

看起來是這麼簡單沒錯。

妹妹接著問:「媽媽,到底盪多久才算久呢?」

多久叫做久呢?玩多久才算公平呢?這似乎沒有標準答案。

我打算跳開妹妹「要多久」的邏輯,因為我覺得好像不是多久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和處理方式不同,才會發生剛剛的局面。

「盪多久」與時間感受的快慢

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最適合拿來聊天了,我們就繼續邊走回家,邊聊下去。

「妹妹,媽媽覺得不是多久的問題耶。就算大家講好盪十分鐘好了,換自己盪的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是在等的時候又覺得很慢,不是嗎?」

連算命先生都跟我媽說「天生沒耐心」的我,對於這種感受最強烈啦!

「對耶!盪十分鐘真的很短,而且前面還有人在排隊,所以不只等十分鐘喔。」

對喔,我剛沒算到前面有人。

「嗯,所以就算是每個人都說好只盪十分鐘,一樣會有人覺得生氣吧,等那麼久才盪十分鐘。」

「對啊,而且又不一定大家都遵守承諾。」妹妹這時心有戚戚焉地說。

扯了一頓又回到原點,沒關係,轉移話題是我的強項。

「妹妹,我問你喔,如果後面有人在等著盪鞦韆,你會不會覺得很緊張?要是媽媽會很緊張,說不定連十分鐘我都盪不完,就下來了。」

這真是肺腑之言,不管什麼事情,我最受不了別人等我的狀態。

沒想到妹妹點頭如搗蒜地說:「嗯,會會會,我也是耶!這樣盪的時候一點都不好玩了。」

Bingo!這時候我突然腦筋一開──其實,這真的是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大人吵架,感到丟臉的是孩子

有些孩子能夠同理他人焦急的等待心情,感受群體微妙的期待壓力;有些孩子則停留在「我想要」的重要性,尚未展開與群體之間的協調溝通,和接收其他人情緒訊息的能力。

若現場的孩子沒有一致討論,做出規範與共識,那麼「盪多久」的時間,就是每個人對外在壓力與內心期待的綜合結果。

外在壓力,不見得能承受得愈高愈好,這還得看內心選擇哪種價值觀來評斷事情。若孩子選擇不願同理,刻意忽略群體的期待,那麼,即使他顯現出來的抗壓性極大,也不見得是健康的處理方式。

然而,一味地要求孩子順從群體規範或社會期待,也無法促使孩子完整地使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判斷、去嘗試:我等了多久?我想盪多久,才覺得公平、舒服而愉悅?

當然,不論孩子是哪種反應,都與「沒家教」毫無關係。因為出聲吵架的大人,不僅示範了最糟的處理情況,也顯示出兩方都沒有能力了解自己孩子的個別差異與人格發展。即使現場發生衝突,大人們都可把握機會,讓孩子藉此了解個體與群體的相處藝術,盡力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法和溝通之道。

回想現場情境,不難了解最後感到「丟臉」的,為什麼是孩子了。

info_img《被禁止的事》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懷孕初期 半夜發燒 長高 人工受孕 孕吐 配方奶 月子中心 幼兒園 黴漿菌 親子出國 戒奶嘴 尿布推薦 寒假 益生菌

特別企劃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爸媽口碑狂推No.1 【雀巢能恩3】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會讓小學生自己上下學嗎?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