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最溫暖的呵護:親子同室

新生寶寶最需要的溫柔撫觸,就是在媽媽懷抱中感受媽媽的體溫、呼吸、心跳,近年母嬰親善醫院大力推廣「親子同室」─讓寶寶一出生就與媽媽和家人共處一室,24小時緊密的相處,醫師主張產後實行親子同室,能有效幫助新手媽媽哺育母乳的成功率,為何親子同室可有助於母乳哺育?親子同室時,媽媽在照護寶寶時又該注意哪些重點呢?

給寶寶最溫暖的呵護:親子同室_img_1

親子同室是哺乳成功關鍵 即時滿足寶寶想喝奶的需求

親子同室是幫助母乳哺育成功的關鍵,因為媽媽與寶寶是24小時相處在一起,因此能隨時觀察到寶寶的需求,在最恰當的的時機,即時餵寶寶喝奶,滿足寶寶的需求。楊靖瑩醫師指出,寶寶想喝奶的訊號,是循序漸進的表現出來的,從吐吐舌頭、左右擺頭尋找,若不被抱起餵奶,寶寶的肢體動作會更明顯,開始 吃手,若再不被滿足,最後就是脹紅了臉大哭。若媽媽能在觀察到寶寶有尋乳動作時就給寶寶吸乳,寶寶得到滿足,哺乳也容易順利。若等到寶寶大哭了才開始餵奶,此時寶寶的情緒高漲,就會容易有拒絕吸乳和拉扯媽媽乳頭的情形。

此外,產後若將寶寶放於育嬰室,媽媽哺育寶寶需頻繁往返育嬰室與寢室,這對產後媽媽是體力上很大的負擔,因全母奶的新生兒的喝奶次數可能一天高達十多餐,親子同室可以減少媽媽奔波的辛苦。

楊靖瑩醫師指出,餵母乳沒有絕對標準的姿勢,只要媽媽和孩子都是舒服的姿勢,就是最好的姿勢。而她也建議,若能採取生物性哺育(biological nurturing)姿勢,媽媽斜躺在床上,如同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時的姿勢,讓嬰兒趴在媽媽身上,自己去尋找乳房,這樣的哺餵姿勢媽媽較不會勞累,且對剖腹產的媽媽而言,也較不會碰觸到媽媽的傷口。此外,育嬰室多會用包巾將寶寶全身包裹,寶寶的身體動作受到限制,不利寶寶發展自行尋找乳房的本能行為,建議餵奶時將包巾攤開,讓寶寶能舒服的在母親身上伸展與尋乳。

給寶寶最溫暖的呵護:親子同室_img_2

同時現在強調的是親子同室,而不再是過去的母嬰同室。親子同室的意義在於照顧寶寶不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也不再僅僅是為了哺乳,而是要家人一起來關心,協助媽媽照顧自己和寶寶,唯有家人的幫忙,媽媽的身體與心理才能獲得最好的照顧,也才更有精神與體力照顧寶寶。

好好觀察自己的寶寶 建立緊密的依附關係

親子同室時,媽媽能更專注的認識自己的寶寶,長時間照顧寶寶與寶寶相處,才能清楚了解寶寶的作息習慣,且更重要的是能與寶寶間建立緊密的依附關係,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媽媽就是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與媽媽依偎相處,建立信任感與默契,對寶寶未來的心智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媽媽若能即時回應寶寶喝奶的需求,寶寶會有安全感,且吸吮的情況也會比較順利,與其將寶寶放在嬰兒室給不同的護理人員照顧,要適應各種不同護理人員的照顧手法,不如讓寶寶一出生就和最熟悉的媽媽建立互動模式,如此出院照料時,媽媽也較快上手而不會手忙腳亂了。

給寶寶最溫暖的呵護:親子同室_img_3

面對頻繁、稀軟的母乳便 水洗清潔最能有效預防紅屁屁

全母乳的寶寶,因母乳非常好吸收,並含有許多益生菌與寡糖,能幫助寶寶排泄,因此母乳便通常比較稀糊,原因是大多數的營養都被寶寶的腸胃吸收,母乳便也就比較不成型了。

楊靖瑩醫師提醒,由於母乳寶寶的解便次數較頻繁,因此要預防寶寶紅屁屁,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當寶寶一排便,就要立刻以清水清洗寶寶屁股,去除掉會造成紅屁股的糞便、尿液等刺激物,再用毛巾擦乾屁屁,包上乾淨的尿布即可。

而尿布的選擇上,可替寶寶挑選吸水性強、透氣性高的尿布,來自日本的妙而舒柔點清新乾爽,有專利認證的「柔點快吸表層」,可快速將寶寶的尿液導至尿布底層不回滲,且特殊的立體凹圖設計可以有效抑止軟便擴散、減少軟便與寶寶肌膚接觸的面積,特別適合給容易有稀軟便的母乳寶寶使用。此外,柔點間的空隙,能增加尿布的透氣性,快速排除悶熱濕氣,使寶寶的屁屁隨時維持乾爽舒適。

諮詢

楊靖瑩醫師

台北青年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孕吐 懷孕初期 月子中心 黴漿菌 人工受孕 幼兒園 戒奶嘴 半夜發燒 寒假 長高 尿布推薦 配方奶 親子出國 益生菌

特別企劃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滴雞精功效如何與推薦嗎?懷孕幾個月需要喝滴雞精呢?生產完需要喝嗎?喝滴雞精的禁忌為何?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