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

為了得到感受幸福歡樂的能力,孩子必須先學習體驗哀傷。面對「別難過」這樣的勸慰時,最合邏輯的質疑理當是「為什麼我不能夠難過?」可惜我們的社會從來不問這個問題,反而不斷加強這個不合邏輯的觀念,認為孩子不應該忠實反映他們的情緒感受。

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_img_1
圖片來源/Pixabay

想像一下,你用鐵鎚時不小心砸到手指,痛得上竄下跳,胡亂哀嚎。這時候如果有人跑過來對你說:「別痛了,反正你不是故意的」,此話肯定不能減緩你的疼痛、流血,也消不了腫,對方這樣的善意提醒絕對不會讓你覺得好過一些。

再想像一下,某人的母親因車禍罹難,首先致哀的親朋好友最常講的話就是:「別難過,她畢竟高壽了。」或「別難過,至少她沒有受太多苦。」或「別難過,她已經到極樂世界了。」

這 些話你一定常聽,也許還親口對別人說過,可是從來沒有加以深思過,換句話說,你可能對孩子也說過同樣的話。你總是要求孩子誠實,可是當孩子遭遇某些事件而 產生正常情緒反應時,你對此的反應卻無意中鼓勵他們不該誠實。生活中發生傷心、痛苦、負面事件時,孩子做出傷心、痛苦、負面的回應本來就恰如其分,如果此 時你告訴孩子不要產生他們現有的感受,等於無意間暗示孩子應該違背自己真實的本性。

這裡舉一個我們在另一本著作《一個人的療癒》〈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提過的例子,說明孩子對傷心事件的正常反應,往往在成人的影響下改頭換面,變成禍延一生的錯誤情緒應對方式。

有 個五歲大的小女孩在幼稚園和別的小孩玩時被欺負了,她回家時感到很難過,就去找媽媽、爸爸、祖母吐苦水,一邊說還一邊掉眼淚。這是一種健康、正常的表達方 式,流露出人的真實情緒,但接下來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小女孩的家長這麼回應:「別難過了。來,吃塊餅乾,你就會好過些了。」不一定是餅乾,就算小零嘴也會 製造錯覺,讓我們以為吃東西能夠安撫情緒。

這個孩子忠實呈現她的〈傷心〉情緒,對象是她信任的人─父母或監護人,可惜她的情緒反應立刻被駁斥─「別難過」,然後用食物麻醉感覺。想想看,大人把食物塞給小孩子,導致情況改變了;事實上,孩子只是覺得感覺不一樣了,而不是覺得比較好過。

餅乾和食物帶來的能量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可是大人都沒有聽進孩子體驗到的痛苦情緒,也沒有針對此事進行討論。不久之後,小女孩又想傾訴幼稚園發生的事,但這次大人卻告訴她:「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必再多說。」孩子和她的情緒再度遭到忽視。

懂得處理哀傷,才能感受幸福

家 長這樣的行為雖然很貼心卻很危險。不論你同不同意,孩子的感受是很真實的,如果週遭的人無法理解傷心、痛苦、負面的情緒其實是正常的甚至還有益處,那麼孩 子最後只會背著大人傷心難過,進而隱藏自己的情緒,他們表面上言行正常,因為這樣做會得到讚美;當孩子在傷心事件發生後,掩飾悲傷,往往會得到大人的肯 定:「你好勇敢啊!」或「你真堅強。」

人會傷心其實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相信人類是造物主精心設計的成果,就必須接受這個事實:為了得到感受幸福歡樂的能力,就必須學習體驗哀傷。想要逃避哀傷、痛苦或負面的情緒,終會嚐到嚴厲的苦果。

「別難過」這句簡單的話代代相傳,不免造成不良的副作用,那就是引出更糟的老生常談:「不要有情緒。」我們的本意是幫助別人「別難過」,結果反而害別人「什麼感受都不該有」。

幾乎所有安慰孩子情緒的句子,都是以「別難過」〈或「別傷心」〉做開頭,研究顯示,當孩子長到十五歲時,他可能已聽過這句話超過兩萬三千次以上,如此反覆強調之下,他們已經深信這個社會根本容不下表露或傳達傷心的情緒。

明明很傷心,大人為何要我「別難過」?_img_2《給孩子的心情療癒》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