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天使~莉兒4歲

《我的爸爸是天使》記錄莉兒4歲到8歲對於父親死亡的一些想法。4歲的她,尚不了解「死」,也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從此就從她生命中消失了,於是她不停的問、不停的想、只想找到答案。

我的爸爸是天使~莉兒4歲_img_1
圖片來源/Pixabay

2004.5.

爸爸活著時,有時候到醫院,有時候又回家。那裡有一個遊戲區,下一個樓梯。那裡很好,可以得到一顆糖果。爸爸躺在床上。他也拿到一根棒棒糖和一顆糖果。

爸爸好好喔。我要讓芭比坐在他的墳墓上。一個漂亮的芭比。

我夢到爸爸回來了,他說:「莉兒,我回來了。」他不再對你、對我們生氣,只對陌生人。

我會夢到爸爸,那他又好起來了。

2004.6.17.

我跑了,要去爸爸那裡。媽媽,我可以到爸爸的墳墓去嗎?我好想爸爸。爸爸沒有真的生我的氣。爸爸說,只是要我跟著他。

2004.6.21.

他起先是生病,然後他死了。醫生不能讓他好起來。現在他跟天使在一起。

我爸爸是以色列人。我在遊樂場裡拉著一根繩子,他幫我抽到一個泰迪熊。

我有一個新的動物枕頭,我把它叫做米阿蘭達,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聽,這是我自己取的喔。

2004.8.6.

昨天我採了一朵許願花,那你要在上面吹氣,然後可以許願,我許的願是爸爸再活起來,媽媽也是。

當失去父親或母親時,無論是哪一個孩子,都需要去因應與學習接受自己的「沒有」,也要去面對與釋懷別人的「有」。有些孩子因應自己的「沒有」,是關閉自己對於這個消逝的至親的連結,截斷衝突或矛盾的情感,終止自己對失落的疑惑不解;很多時候,那是為了配合一個無法撫慰、滋養受傷心靈的家庭系統所產生的機制與模式。

就像曾經有個小小孩,告訴我:「我不會哭哭,因為媽媽給我吃了不會哭哭的藥。」即使很小的孩子,都可以清楚感知到,環境允許什麼,不允許什麼。

有些孩子因應自己「沒有」的方式,是透過不斷的談起、提問、想像,或特別的連結物來填補這份「沒有」,就像莉兒需要想像正在和爸爸談事情,或跟媽媽要一張爸爸的照片,或要一件爸爸的T恤來感覺他持續的存在。

有些時候,孩子需要透過「說」來感受與相信自己是「有」的,並且需要知道何以他們會面臨失去。他們不僅需要得到說明何以「失落」會發生在他的生命中,也需要被允許提問、表達,及獲得安全與愛的再保證。

(馬偕心理師 蘇絢慧)

我的爸爸是天使~莉兒4歲_img_2《我的爸爸是天使》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聊天 熱話題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