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

乳牙遲遲不長出,口水又流個不停,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寶寶的口腔問題可不僅只於此,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口腔異常症狀,你可大意不得!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1

口水流不停

寶寶的嘴邊流滿了口水,甚至多到流到胸口,這是正常的現象嗎?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賴政穎表示,4、5個月大左右寶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為這段時間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開始增強,導致唾液量增加,但此時期寶寶們舌頭與口部的肌肉協調能力還沒發展好,當口水量增多來不及吞下就會流出來,一般等吞嚥咀嚼肌逐漸成熟後就會自然改善。

另一種流口水的原因是在寶寶長牙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依每個寶寶長牙時程而不同,大約從8、9個月大陸續開始長牙,有的甚至更早。剛開始長牙時寶寶會有脹痛不舒服想咬東西的感覺,而且牙齒算是口腔中新冒出的異物,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造成口水分泌,此時因為上述的吞嚥肌肉尚未完全成熟,口水就會流出嘴巴。這個現象在剛長牙時會發生,大約到1歲多之後便可自然改善。

奶瓶性齟齒

以牙醫師的觀點,3歲以下孩子的牙齒保健家長要負起完全的責任。3歲前孩子的牙齒由家長刷才能刷得乾淨;3到5歲可自己練習刷,但是家長必須幫忙再次的清潔;5至7歲可以由小朋友為主、家長擔任輔助檢查的角色;至於真正可以自己刷得很乾淨,要7歲以上的孩子才辦得到。蛀牙的形成原因與牙齒、口內細菌、食物、食物殘留時間有關,所以只要寶寶開始長牙就要進行潔牙的動作。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2

嬰兒會接觸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醣類如牛奶、果泥……等, 這些都會轉成酸性的物質造成蛀牙;而果泥等濃稠的食物則容易有殘渣殘留在牙齦溝、牙縫或牙齒的溝隙中,蛀牙就從這些部位開始發展,所以寶寶不論是喝完奶或 吃完果泥,家長都必須拿濕紗布繞在食指上,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的擦拭;至於咬合面及內側,則必須藉助軟毛牙刷來清潔。而牙縫中若卡著食物殘渣,爸媽可以 用牙線或是牙線棒幫忙剔出來。

至於潔牙的重點時機除了進食後還有睡前,因為寶寶夜裡睡眠時間有可能長達8至10小時,口腔內的細菌有很長的活動時間,此時嬰兒奶瓶性齟齒的發生率很高,爸媽一定不能忽略寶寶晚上睡前的潔牙動作。且也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不僅容易蛀牙,還可能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日後恐需要矯正的狀況。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3

不過家長也不能任由寶寶流口水而不管,過多的口水長期濕黏的停留在皮膚上,會有濕疹、皮膚炎以及味道不佳等問題,甚至造成感染,所以必須勤擦拭流出的口水,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爽。

但超過兩歲的寶寶若還在流口水就必須特別注意,可諮詢牙醫師,察看寶寶是否有口腔發炎的症狀,導致吞嚥時疼痛,而不喜歡吞口水,使口水流出;或與小兒科醫師討論是否有發育遲緩的問題。

牙齒黃黃的

還 在喝奶階段的嬰兒牙齒怎麼會黃黃的呢?年齡較大的孩子有可能因為吃喝了飲料、糖果、餅乾等東西,讓色素染上了牙齒造成牙黃,但嬰兒牙黃就與他牙齒本身的構 造有關,這可是件好事。因為牙齒的內層主要構造為牙本質,這個部位的顏色偏黃,而牙齒外層為琺瑯質顏色(透明的白),所以嬰兒牙黃就是牙本質很厚、琺瑯質 較薄,而將偏黃的牙本質色調顯現出來的原因,這也就表示嬰兒的牙齒本質厚實,比較堅固。


乳牙慢慢長

乳牙發育的平均時間約從8、9個月大一直到兩歲半會長齊20顆乳牙,每個寶寶時程不同,半年內的差異都是正常的,但是若比同年齡的寶寶慢到半年以上就必須接受檢查。乳牙長得慢有幾個原因:

*牙齦太厚

這種情況下的寶寶是有牙齒的,但是因為牙齦太厚讓牙齒長不出來,只要經過牙醫檢查確定是此問題,在將要長出牙齒的牙肉上劃一刀,就可讓牙齒順利長出來了。

*天生無牙

天生無牙的機率很低,通常與全身性疾病有關。寶寶在經過醫師檢查,若確定沒有乳齒但是有恆齒,就必須放置空間維持器或固定式假牙,將未來恆齒的空間留出,等待恆齒長出。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4

*生長遲緩問題

生長遲緩也會出現乳牙長得慢的問題,此時可先幫寶寶照一張全口的X光片,看看牙齒的狀況,再會診小兒科醫師觀察寶寶的生長情形是否正常,才能知道寶寶乳牙長得慢的真正原因。

鵝口瘡

林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崇文指出,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念珠菌的感染,會在舌頭與口腔兩頰出現白色的點點。念珠菌是一種黴菌,長期無害存在人類的口腔中,6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因為抵抗力還沒那麼好,所以容易感染鵝口瘡。此外,因為6個月大以前的嬰兒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這時在舌頭上也會出現白白的奶垢,與鵝口瘡的症狀類似,家長很難分辨。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5

為了確知家中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在寶寶吃完奶後,家長可用沾溼的棉花棒或紗布,輕輕擦拭寶寶的舌頭,若擦得掉就是奶垢,若擦不掉,又在寶寶口腔兩頰發現白色的區塊,這就表示是鵝口瘡。

當發現寶寶有鵝口瘡時,家長不需要太心急,因為鵝口瘡通常症狀輕微,不需要特別處理,過一陣子就會自行消失;除非家長發現鵝口瘡的範圍是一大片的,或是寶寶因此哭鬧不安、影響食慾,這時就需帶寶寶就診,小兒科醫師會給家長藥粉或藥水塗抹在鵝口瘡的部位,大多可改善症狀。

為了減少鵝口瘡的發生,家長餵奶前應洗淨雙手,且寶寶在6個月大之後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餐後可以喝些水漱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自我傷害性潰瘍

江 國樑醫師表示,寶寶咬到舌頭而引起潰瘍的狀況很少發生,有可能是寶寶牙剛長出來或是牙齒咬合不好或是吃東西太急而不小心咬到舌頭。預防的方式就是讓寶寶保 持情緒穩定以及緩和的進食,若真的因此咬傷舌頭或口腔內的黏膜,可以到小兒科就診,醫師會開口內膏讓寶寶擦在傷口上,受傷期間可以多補充水分,吃流質食物 與多補充含有維生素B群與C群的果汁或食物。

舌繫帶潰瘍

當嬰兒的舌繫帶過短再加上牙齒剛長出來,尖銳的齒尖若摩擦到舌繫帶,就會引起舌繫帶潰瘍;此外,寶寶經常吸吮指頭而指甲又過長,或是啃咬有尖銳處的玩具,也會引起舌繫帶潰瘍。江國樑醫師指出,若是後面這項原因引起的,就要趕快戒除寶寶吸手指、啃玩具的壞習慣;如果是因為舌繫帶過短被牙齒摩擦造成,且已反覆發生多次,就必須到小兒科診治,讓醫師做詳盡的檢查,再決定處置的方式。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6


不過顏崇文醫師也指出,舌繫帶在嬰幼兒時期本來就會比較短,等長大後便會跟著變長,所以除非寶寶的狀況很嚴重(舌繫帶真的過短的問題很少出現,約1萬個小孩只會出現1至2個),否則不需要做剪舌繫帶的治療。

手足口症與咽峽炎

我們常說的手足口症和咽峽炎,其實就是腸病毒所引發的不同症狀。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腸病毒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飛沫與糞口傳染,好發於3歲以下的幼兒,患者多數會出現發燒的症狀,若是感染的是克沙奇病毒,則會出現手足口症或是咽峽炎。

手足口症會在口腔產生潰瘍,也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而咽峽炎的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7

而最容易引起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也可能會出現手足口症與咽峽炎的症狀。江國樑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感染腸病毒時,自症狀開始後5天內,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時,就需立即就醫甚至轉送醫學中心,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目前腸病毒並沒有疫苗可預防,所以只能從個人衛生以及少出入公共場所做起,儘量減少寶寶接觸到病毒的機會。另外,成人得到腸病毒症狀並不明顯,沒洗手或洗手不完全便有可能將疾病傳給家中寶寶,所以不論是否為腸病毒流行季,大人小孩都要落實洗手五步驟。

若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小孩,通常第二個感染到腸病毒的幼兒,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寶寶,所接受到的病毒量往往較高,腸病毒病況嚴重程度可能提高,所以儘量將已得病的幼童隔離,並小心處理病患的排泄物。

地圖舌

當寶寶的舌頭出現紅色不規則的斑塊,紅斑塊周圍會有一圈白色的絲狀紋路,因為形狀不規則,看起來像地圖,所以稱之為地圖舌,江國樑醫師表示,當嬰兒的抵抗力較差的時候,就會出現地圖舌的症狀。有時候這有可能是存在於口腔內的細菌或念珠菌所引起,1歲以內的嬰兒比較常見,通常不需要治療,等寶寶抵抗力增強後就會自己痊癒。

皰疹性齒齦炎

皰疹性齒齦炎屬於病毒性飛沫傳染,除了舌頭會破外,齒齦與嘴唇都會破,有時齒齦還會流血,患者也會不停流口水。顏崇文醫師表示,這種病症狀況輕微的約3至5天會自行痊癒,但因口腔有多處破裂,所以只能多喝冰涼流質的食物來代替固體食物。另外,多補充含有維生素B群與C群的果汁可以改善狀況,若狀況嚴重到無法進食或喝水,怕幼兒發生脫水的現象,也可以住院做支持性治療,施以點滴補充營養與水分。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8

這個病症除了透過飛沫傳染外,病兒將帶有病毒的口水沾到玩具上,另一名幼兒若觸摸到相同的玩具也會感染到,所以家中有多個幼兒,家長則需要多加注意。

乳牙期口腔保健10問_img_9 《MamiHome媽咪窩》.2011/1月號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人工受孕 黴漿菌 寒假 半夜發燒 親子出國 益生菌 月子中心 戒奶嘴 長高 孕吐 幼兒園 懷孕初期 尿布推薦 配方奶

特別企劃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黑松FIN好菌補給飲 寶貝好活力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