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

中藥調理流傳已久,相對地媽咪們的疑問也不少。關於孕期中能否吃中藥,該如何使用及有何禁忌等,請見本篇專家為您解答!

孕期中藥服用問卷結果公佈

調查時間:98年7月
調查對象:孕期及產後媽咪
調查媒體: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有效樣本:1000份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1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2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3

根據本刊在BabyHome網站上的「孕期中藥服用」問卷調查顯示,僅有近二成的孕媽咪曾服用中藥,但其中卻有將近39%的比例是未經醫師處方而自行抓藥,或由親人提供,可見關於孕期使用中藥的知識有待加強。

而關於孕媽咪使用中藥的原因,安胎者佔44.5%居冠,而為緩解孕期身體不適佔33.0%,補胎者則佔29.1%,可以看出媽咪對於懷孕多少有些不確定性,並且期望藉由中醫調理來改善。

至於其他使用中醫調理的常見項目包括:過敏、起癢疹、蕁麻疹、黃連去胎火、胸悶刺痛、便秘等,這些部分為孕期常見的不適症狀,部分則可能和媽咪本身體質有關,而這恰恰也是大部分孕媽咪最感到困擾,及為什麼建議孕媽咪應由中醫師診斷後用藥的緣故。

瞭解孕期的體質變化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在診斷和下處方前,必須先判斷個別體質和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家豪表示,孕婦體質的判斷,同樣以寒熱虛實為大原則,不過大部分的媽咪因為月經停止來潮、及為孕育胎兒而造成體內循環系統的改變等,整體孕期會出現「血感不足、氣易偏盛」的特點。

懷孕前後期母體的常見變化包括:

懷孕初期
初期由於血聚於下,沖脈氣盛,肝氣上逆,胃氣不降的關係,會有飲食偏好改變、噁心作嘔、晨起頭暈等現象,通常症狀並不嚴重,經過20~40天左右,多能自然消失。
 ‧前3個月:感覺乳房脹大,而3個月後,白帶稍微增多,乳暈顏色加深。
‧4~5個月:孕婦可自覺胎動,小腹日漸隆起。
‧6個月:胎兒漸大,出現輕度水腫。

懷孕後期
隨著胎兒成長,子宮會壓迫到膀胱、直腸,導致下肢靜脈曲張、便秘、頻尿等現象。

無論媽咪原本的體質為何,通常在懷孕階段或多或少會有些改變,但仍以“血虛”、“氣偏盛”為主,特徵包括:孕媽咪末期會變得比較怕熱,即使原本比較怕冷者亦然,且懷孕3個月後,橈動脈寸關尺的部位,脈象滑而有力,反之,如果孕婦依然怕冷或出現脈象需要重按才能把得到時,代表母體氣不足,較不利於胎兒成長,需要中醫師治療和調理。


孕媽咪可以吃中藥嗎?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4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江宛蓉表示,孕期是否需要中藥調理,端視媽媽的身體狀況而定。一般而言,不建議媽咪任意使用中藥,若懷孕後有其他特殊狀況,也必須經由合格的中醫師辨證開藥。一來是中醫處方隨著藥材組合、份量的調整,具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未經醫師辨別個人體質及問題而用藥,非但效用難定,甚至可能危及胎兒;二來則是坊間中藥材來源控管不易,小心吃補不成,反倒攝入有毒物。

葉家豪醫師強調,懷孕前3個月是胎兒內臟器官生長的重要時期,所以除非媽咪身體有異常不適,否則不建議吃任何藥物(包括中藥、西藥)。當然媽咪有任何不適症狀,都可以尋求醫療協助,只是用藥前應先經醫師診斷。而在服用中藥的部分,由中醫師根據孕媽咪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提出適當建議和治療,自然安全地多。

中醫可改善的孕期常見不適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5

每位女性孕期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而中醫可以協助的部分其實相當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婦科主治醫師林君玉表示,孕婦有感冒、胃痛、腹瀉、皮膚癢、痤瘡、失眠、頻尿、膀胱炎、水腫、流產跡象、腰腿酸痛、頭暈、頭痛、失眠、心悸等一般常見疾病都可以服用中藥治療,而孕婦有腹部疼痛或緊繃、陰道出血、腰酸等症狀時,則可在中醫師的指示下服安胎藥。

葉家豪醫師表示,以下孕期常見症狀,都能由中醫師診治後處方治療,而胎動不安、子癇、子癇前症等,則建議搭配西醫檢驗檢查,中西醫雙管齊下維護媽媽健康:

惡阻
懷孕後出現噁心嘔吐、頭暈厭食,或吃了就吐者,為懷孕初期最常見的證候。一般若僅見噁心嗜酸、飲食偏好改變或晨間偶有嘔吐痰涎,3個月後可逐漸消失,症狀輕微者,有時不見得要立刻用到藥材,料理中加入「薑」作調理,一樣有不錯的效果。

胞阻
指的是懷孕期間小腹疼痛而且會反覆發作者。

胎漏
懷孕以後,陰道不時少量出血,或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斷,但無腰酸、腹痛、小腹脹墜感者。

子腫
懷孕後,肢體面目發生腫脹者。

子煩
懷孕後出現心悸膽怯、煩悶不安、鬱鬱不樂,或有煩躁易怒現象者。 

子懸
孕婦胸腹脹滿,甚或喘息、煩躁不安者。


子嗽
包括:懷孕期間,久嗽不已,甚或五心煩熱(五心是指雙手心、雙腳心、心窩)、胎動不安,稱為「子嗽」,或為久嗽不癒、熱潮盜汗、痰中帶血、精神倦怠、形體消瘦,稱為「抱兒癆」。

子淋
出現尿頻、尿急、淋漓澀痛等症狀者。

轉胞
懷孕期間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疼痛,心煩不得臥者。

胎動不安
如先感胎動下墜,繼而有輕微腰酸腹脹,或陰道有少許出血者,稱為「胎動不安」,西醫則稱之為「先兆流產」。

子癇
懷孕後期或正值分娩時、分娩後,忽然眩暈倒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眼睛直視、口吐白沫,少時自醒,醒後復發或昏迷不醒者稱之。而抽搐時間較長、頻頻發作者,可能導致孕婦、胎兒死亡,為妊娠後期的嚴重疾病,須搭配西醫檢查及治療。

子癇前症
子癇症發作前,如出現頭痛頭暈,及眼花目眩、上腹不適、胸悶泛噁、排尿量不多等前驅症狀稱之。須搭配西醫檢查及治療,臨床檢查常可發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體徵,西醫又稱之為「子癇前症」。

中醫安胎面面觀

在老一輩婆婆媽媽的觀念裡,總認為懷孕「安胎」就是非得補上一補才安心,然而若細問為何要安胎、該如何進行,回答卻又十分籠統。

葉家豪醫師表示,中醫談到安胎,主要是針對胎動不安者,擔心會有早產的問題,因此根據媽媽的狀態,以調理「脾」的角度出發,使用一些清熱、補氣、補血藥物來預防。另外以中醫觀點來看,認為這些胎動不安的媽媽,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風邪狀況存在,所以有時會加入驅風的藥物來達到安胎效果。而之前有習慣性流產、胎死腹中的媽咪,比較建議採用中醫安胎,但仍須遵守孕期前3個月不用藥的大原則。
民間俗稱的「安胎藥」,種類和效用各異,應由專業的中醫師來診斷決定。孕媽咪應先釐清一個觀念,即想要安胎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沒有特殊不適需要立即治療,純粹只是求心安的話,一般是建議可在懷孕7、8、9個月各使用一帖十三味保產無憂方,針對自然產者,有幫助產程順利、提高產後復原等功用,不過仍須以由中醫師診斷為前提,就這十三味藥材及其劑量重新分配,好適合媽咪孕期使用。而自行到藥房抓藥,處方通常都已固定,相對不那麼適合。


禁用藥VS.慎用藥 孕媽咪當心!

江宛蓉醫師表示,孕期用藥禁忌依其藥材毒性大小、作用強弱等,可簡單區分為禁用藥、慎用藥兩大類,前者多為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有危急胎兒安全或導致墮胎等可能性,孕婦絕對不可服用。慎用藥方面,孕婦儘量不用,若特殊情況必須用時,臨床醫師必須慎重選擇使用。
其實妊娠用藥原則為「凡有是證,當用是藥」,若辨證正確,藥用得當,病藥適稱,雖“毒”雖“忌”亦可使病去胎安。如古書中雖有“半夏”損胎之說,但經過生薑炮製或其他炮製法去毒處理過之半夏,經實驗證實非但沒有影響妊娠及胎兒的作用,配合其他健脾藥物,常常是治療妊娠嘔吐的良藥。所以孕媽咪不必過於擔心,重要的是經中醫師確切診斷,而不要自行服藥。

孕婦中藥禁、慎用簡表

禁用類

峻下類

大黃、芒硝、巴豆

逐水類

大戟、芫花、甘遂、商陸、牽牛子

破瘀類

水蛭、虻蟲、地鱉蟲、三稜、莪朮、槐角、當歸尾、蘇木、益母草、劉寄奴、桃仁、五靈脂、乳香、沒藥、澤蘭、茜草根、鱉甲、龜板

通利類

麝香、牛膝、皂角、瞿麥、王不留行、木通、白茅根、冬葵子

有毒類

水銀、雄黃、雌黃、硫黃、硇砂、蜈蚣、蜘蛛、全蝎、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斑蝥、馬錢子、輕粉、蛇蛻、守宮、兩面針、野葛、芫青

催吐類

常山、黎蘆

慎用類

理氣降逆藥

枳實、枳殼、沉香、厚朴、降香、代赭石、制半夏

活血化瘀類

丹參、紅花、赤芍、丹皮、雞血藤、薑黃、川芎、山楂、五靈脂

大辛大熱類

肉桂、制附子、炮薑、乾薑、烏藥、良薑

利濕類

車前子、大腹皮、木通、澤瀉、滑石

其它類

漏蘆、鴨膽子、穿山甲、三七、貫眾炭、九里香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提供)

孕期食補,薏仁OUT?!

在孕期用藥禁忌中,薏仁屬於慎用的藥材,並非絕對不能使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的特性,而子宮內除了胎兒便是羊水,如果食用過量,可能使得羊水變少,以致不利於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特別是懷孕末期,胎兒要轉成頭朝下的預備姿勢時,更需要足夠的空間,所以原則上必須經醫師診斷,否則不建議食用。


常見中藥材孕媽咪可吃否?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6

部分藥材因使用普遍,民眾習慣視之為「食材」或「保養品」,往往在對它的功用、特性、禁忌不是很確定的情況下,便貿然使用,無端增添孕期風險。

葉家豪醫師表示,根據2007年的研究顯示,有約24.1%的孕婦在懷孕期間使用中藥,其中最常用的中藥依序為安胎飲、珍珠粉、黃連、人蔘等,可怕的是使用黃連者,有95%未經醫師處方;而使用安胎飲者,則有40%未經處方。站在中醫觀點,懷孕前3個月不建議吃任何中藥、西藥,即便是黃連、人蔘、粉光蔘、珍珠粉、燕窩等常見藥材,也不建議在孕期特別使用,以下分別就其原因作討論:

黃連
林君玉醫師表示,有上火、口破、青春痘、皮膚癢、膀胱炎者,中醫師可能會在處方裡加入黃連來治療,但不建議民眾自行買來使用。葉家豪醫師表示,民間有黃連可清胎毒一說,不過懷孕初期因代謝增加,體質本就偏躁熱,黃連雖可清熱,但自行抓藥通常很難拿捏劑量及該吃多久時間,若是過量可能會傷害胎兒。

人蔘
人蔘大致可分成白蔘(如粉光蔘)及紅蔘(如高麗蔘)兩大類,是調理「氣虛」的常用藥,如治療體虛、胸悶、頭暈、出現流產跡象等,但如果媽咪本身沒有氣虛的問題,用多了可能產生脹氣等問題。蔘依種類又有寒熱之分,醫師會根據媽媽體質決定該使用哪一種。

珍珠粉
雖然珍珠粉本身的確具有鎮定安神、收斂生肌、皮膚美白的功用,不過懷孕多吃珍珠粉,是否生出來的孩子皮膚就能比較白,尚待大型臨床實驗證實。之所以不建議使用的原因包括:珍珠粉如磨得不夠細,或未能按照正確方式製作,可能提高媽咪結石的風險,加上坊間珍珠粉品質參差不齊,磨成粉後即使有其他添加物亦難辨別,而考量到腹中胎兒極其脆弱,發育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減少可能外來因素干擾有其必要。

燕窩
林君玉醫師表示,燕窩性偏甘平,具有潤肺開胃的功用,食用上比較不會有問題,但因為價格昂貴,且容易買到假貨,還請媽咪注意。葉家豪醫師則表示,媽媽如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等,平時是可用燕窩來調理肺部,但在懷孕階段並不需要特別加強調理,除非有明顯不適的症狀才需要就醫治療。至於想養顏美容者,白木耳和燕窩一樣都具有豐富的膠質,不失為良好的替代性食材。

正確「吃補」最健康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7

藥膳養身的觀念流傳已久,有時候要區分食物或進補並不容易,但媽咪如果想要使用中藥調理,不妨直接請中醫師作調配。此外,每胎的懷孕過程都不一樣,即便懷前胎時適用的藥膳,不見得適合現階段使用,多一些詢問,才能多一層保障。


至於坊間常見的補品,雖說偏飲食的成分居多,可是無法知道其中用了哪些藥材,劑量有無增減,何況同樣的藥方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還是少用為宜:

十全大骨湯
十全包括: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上四君(黨蔘、茯苓、白朮、甘草)及黃耆、肉桂等藥材,主要用於月子後期調理產後氣血虛弱,而孕婦較少氣血皆虛,懷孕期間也不適合服用太多藥膳,飲食均衡、營養即可。

藥燉排骨
使用於藥燉排骨的藥材組合相當多,所以每家的味道也不太一樣,有鑑於此,孕媽咪使用須當心。

中將湯
中將湯主要是調理月經,不適合孕婦飲用。

四物湯
使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但部分現成的產品會再加入自己的處方或調整劑量,不一定符合孕媽咪的需要。

四神湯
江宛蓉表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四味藥等量燉豬肚或豬腸的「四神湯」,具有健脾、去濕、調理腸胃的功能,以台灣氣候而言,是一道不錯的養身藥膳,但坊間常加上利濕健脾的薏仁,五味藥組成的仍叫「四神湯」。基於坊間使用藥材、劑量不明等理由,加上裡面常有薏仁,故不建議任意食用。

羊肉爐
羊肉屬性偏溫躁,如果媽咪在懷孕前3個月有怕冷的情形,可以適度取用。

人蔘雞湯
同樣偏溫躁,少量取用尚可。

白木耳甜品
白木耳具有養陰潤肺、鮮味生津等功能,坊間常搭配枸杞、紅棗一起食用,偶爾吃並無大礙。

孕期中藥調理注意事項

1中藥不同於西藥,如果服用醫師處方後,症狀已經消失了,便可考慮停藥。
2即便是藥膳,也不適合天天食用,應先詢問中醫師的意見。
3要使用合格中醫師處方,不要服偏方、草藥,勿相信密醫。

孕期中藥調理Yes or No_img_8《MamiHome媽咪窩》‧2009/9月號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長高 半夜發燒 寒假 孕吐 配方奶 親子出國 尿布推薦 人工受孕 戒奶嘴 懷孕初期 幼兒園 月子中心 黴漿菌 益生菌

特別企劃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選一家不一樣的幼兒園】讓孩子參加最特別的成長體驗,從吉的堡出發,做世界的主人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